第2章 萬曆朝主要官員(1 / 2)

萬曆朝主要文官有張居正、申時行、王家屏、王錫爵等:

- 張居正: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推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在吏治上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財政上主張清丈田地,推行“一條鞭法”;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守北方,任用凌雲翼、殷正茂等人平定西南叛亂,使明朝出現短暫的中興景象。

- 申時行:嘉靖四十一年殿試第一名,獲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等職,後擔任首輔。他堅持調和折衷原則,使明朝的經濟和民生得以休養,將明朝從對張居正的爭論中拉了出來,避免了更多的人事動盪。在立儲問題上,周旋於皇帝和大臣之間,採用“首鼠兩端”的策略,後因群臣激憤,上疏辭官。

- 王家屏:字忠伯,號對南,山西大同府山陰人。萬曆十二年被提升為禮部右侍郎,不久後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輔助朝政。萬曆十九年秋出任內閣首輔。他不貪權武斷,“推誠秉公,百司事一無所擾”,恪盡職守,“每議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隨”。後為促使萬曆皇帝早立儲君,以辭職回鄉來感化萬曆帝,鄉居十年,再沒有被起用。

- 王錫爵:嘉靖四十一年以會試第一、廷試第二進士及第,被授翰林院編修。後升任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等職。萬曆十二年,擢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萬曆十五年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萬曆二十一年正月拜首輔。在河南水災時,統籌官民力量賑濟饑民,並懲戒貪官汙吏;倭寇侵略朝鮮時,力主對倭作戰,明朝在其運籌之下取得抗倭援朝的勝利。

- 鄒元標:萬曆五年進士,因反對張居正“奪情”,被廷杖八十,謫戍貴州都勻衛。張居正死後被召回,任吏科給事中,後累遷至左都御史。他是東林黨代表人物,主張改革弊政,直言敢諫,對當時的政治風氣產生了一定影響。

- 李三才:萬曆二年進士,初授戶部主事,歷官至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諸府。他在任上積極推行改革,關心民生疾苦,主張減輕百姓負擔,與東林黨人交往密切,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後遭閹黨排擠,被迫辭官。

——

萬曆朝主要武將有李如松、麻貴、劉綎等:

- 李如松:李成梁長子,遼寧人。指揮參與寧夏之役,以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身份率軍平息韃靼人哱拜叛亂。在第一次朝鮮之役中,作為主帥帶領明軍擊退日軍,作戰風格“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後在與蒙古作戰時,親領三千鐵騎搗對方老巢,遭數萬大軍埋伏壯烈殉國。

- 麻貴:山西人,出身將門,大同參將麻祿之子。參與寧夏之役,全殲叛軍主力,蕩平叛亂。在第一、第二次朝鮮之役中,擔任備倭總兵官加提督銜,統一節制在朝各路明軍,與劉綎、陳璘、董一元分兵四路對日軍發起反攻,重創日軍。後鎮守遼東,多次擊敗蒙古襲擾。

- 劉綎:江西南昌人,將門之後,號稱“晚明第一猛將”“劉大刀”。早年隨父征討西南九絲蠻,十五歲時便生擒首領。後以遊擊將軍身份率軍支援雲南,大破緬軍,招撫各土司。參與第一、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和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在薩爾滸之戰中,因楊鎬指揮不當,所部東路軍深入敵境後遭後金埋伏,全軍覆沒。

- 戚繼光:登州人,祖籍山東東平。嘉靖年間就已嶄露頭角,在張居正推薦下,負責登州等地沿海抗倭事宜,後前往江浙,組建戚家軍,平定東南沿海倭寇。萬曆年間,在北方參與抵禦韃靼的戰鬥,保衛了明朝北方邊疆。

- 李成梁:遼東鐵嶺人。四十歲初為險山參將,後憑藉戰功晉升為副總兵官,協助駐守遼陽。在遼東,多次擊退蒙古、女真和韃靼的進犯,修繕寬甸六堡軍事工程,穩定了遼東局勢。

——

萬曆朝的主要宦官:

馮保

- 經歷:嘉靖時即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隆慶時提督東廠。萬曆皇帝登基後,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陪伴萬曆讀書。

- 事蹟:與首輔張居正關係密切,內外協作,對“萬曆新政”的推行起到重要作用。他還主持刻印了《啟蒙集》《四書》《書經》等書籍。

- 結局:萬曆十一年,被張鯨等人設計,先令其在私宅閒住,後貶謫至南京孝陵,其家產被沒收,弟弟、侄子等被下獄,最終謫死於江南。

張鯨

- 經歷:司禮監秉筆太監,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