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雖說主人也是朱家,但從正統歷史來講,其並未被納入明朝。
南明存在的時間一般有十八年和三十九年兩種說法。
- 一般認為南明從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建立弘光政權開始,到1662年永曆帝及其子在昆明被殺為止,歷時18年。
- 部分觀點將南明的結束時間算到1683年施琅進軍臺灣,鄭克塽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若按此計算,南明存在了39年。
...
南明政權未被算入明朝原因主要是:
從歷史研究和敘事的角度,明朝十六帝時期有完整、系統的歷史記錄和研究體系,《明實錄》等官方史料以及大量的私家著述,都為研究明朝十六帝時期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形成了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歷史敘事。
而南明並未有真正意義上的詳細記載,後朝清朝作為繼明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為確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自然不會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而是將其視為割據政權或前朝殘餘勢力。
在清朝官方修撰的《明史》等史籍中,更是未將南明諸帝列入明朝正統皇帝序列,而是寫成偽朝。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南明是明清交替之際的一個過渡階段,它見證了明朝的徹底衰落和清朝統一全國的歷史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為研究明清易代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
南明政權主要是弘光政權,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
至於後面的臺灣島上明朝政權則屬於是明鄭政權。
1661年,南明延平王鄭成功率軍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他將臺灣改稱東都,赤崁地方更名“東都明京”,設承天府,仿明朝中央官制設六官,府下置天興、萬年二縣。
鄭成功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勢力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南明政權對抗清朝的重要力量。他先後取得了諸多軍事勝利,如大敗清閩浙總督陳錦、漳州提督楊名高,收復了金門、廈門等島嶼,以此為根據地,持續開展抗清活動,其軍事成就和影響力為他獲得封王奠定了基礎,永曆帝根據大臣冷孟銋的提議,決定以延平一府封鄭成功,著禮部鑄延平王印並冊一道,鄭成功由此正式被封為延平王。
鄭成功去世後,其子鄭經繼位,改東都為“東寧”。
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後,明鄭政權雖仍使用永曆年號一段時間,但此時已無實際的南明皇帝在位。
此後明鄭政權在臺灣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以延平王府為核心進行統治,鄭經等統治者未再擁立其他明朝宗室為帝,也沒有自己稱帝,而是繼續以延平王的名義管理臺灣事務。
沒有皇帝,可以說後面都可以不算是南明瞭,只能算是由鄭氏統治的地盤,最終在1683年,清軍在施琅的率領下進攻臺灣,鄭克塽投降,明鄭政權覆滅,臺灣進入清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