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拐點
來,伸出手。
讓我們在時光長河上戳個窟窿——1983年,這是人類文明的拐點!距離“地球望遠鏡計劃”動工,已過去了十三個年頭。
科拉半島。
數千名科研人員忙得熱火朝天,在充足的經費支援下,“科拉超深鑽井”的鑽探深度已達恐怖的一萬兩千米。為人類窺探地質歷史,研究腳下這顆星球提供了珍貴資料。
那是個同往常一樣寒風呼嘯的日子,時間並沒有因為這天是人類文明的拐點而有所不同,反而像是老錘配了老蒜窩——稀鬆平常!
合作專案中微生物組研究員劉東昇,正在分析一塊來自地底一萬兩千米以下的岩石。整個專案經歷了之前在地底九千米發現‘黃金層’的激動,所有人都對接下來的勘探充滿了信心!
他負責分析岩石中可能存在的有機物成分以及微生物。說實話,劉東昇並不認為地下一萬兩千米,如此高溫高壓的環境下,能有有機物殘存,更別說微生物了。
至於地質變化將地表生物殘骸帶到這個位置的可能性?
實在太低!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劉,快來看!”
“天啊,這是什麼?”
實驗室,正在做‘結構’和‘有序’分析的鮑里斯忽然大喊!
···
半小時後,微生物實驗室被重兵把守,最新一批挖掘的石塊全部運到了這裡···
半天后,安德羅波夫抵達科拉半島···
半個月後,原本瘋狂推進的鑽探放緩,除生物、物理、化學方面的專家,其餘研究人員逐步撤離···
‘克拉超深鑽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雖然此時的它並沒有廣為人知。
八年後,前蘇聯解體,55歲的劉東昇回國,就職中科院擔任地質方面工作。
三年後,俄羅斯宣佈停止“地球望遠鏡計劃”,令人不解的是,相比於計劃初期的進度,1983年以後十年時間,鑽探深度僅僅推進了262米!
當然,關於計劃挖到了地獄,挖出了怪物,聽到了地獄慘叫···等等神秘傳言這時候還沒有傳開。
-------------------------------------
2006年,劉東昇病逝,手書遺言,封存部分實驗材料···
一百多年後,一位頂著天才光環的科學家,開啟了塵封一個世紀的記憶···
時間波瀾不驚緩緩向前,抬起手,戳下去的窟窿點早已不見。
但浪,它來了!!
-------------------------------------
以下正文:
“以前,人們總認為科技無所不能,但凡有實現不了的,那一定是我們對他的掌握不夠,而不是他本身不足。”王文剛摁滅菸頭,整個臉隱藏在煙霧繚繞中,半眯著眼睛。
王文剛這話是給葛傑說的,但他的眼神並沒有聚焦在葛傑身上,他似乎穿透了眼前的迷霧、穿過葛傑的身體、穿過牆壁、地面…消失在不為人知的深淵!
多年後,面對全人類的詛咒時,葛傑才意識到當年那個遙遠的夜晚,王文剛說了些什麼。
“難道不是嗎?”葛傑熟練地給對方續上一根菸,表情略帶疑惑。
大舅哥從來不和自己討論這些空泛的話題,也從不談論工作上的事。除了保密條約,更因為兩人的工作毫不相干。要知道,王文剛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物理、哲學、資訊學、地質學四科博士,天才級的人物。就連公養院出來的那些妖孽,也難以望其項背,目前就職於中科院某保密部門。
而葛傑則是正兒八經的勤學成才,按部就班地混了個生命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文憑,在首都某實驗室上班。
莫非被家暴了?
葛傑嘴角微抽,腦海中不由浮現人前雷厲風行、電視上意氣風發的王文剛在家裡的賢惠模樣。
判若兩人啊。
“是與不是,又有什麼區別呢?實現不了的,不管什麼原因就是實現不了。”
王文剛深吸一口煙,緩緩吐出,表情更加漠然。不等葛傑頭頂冒起一連串問號,王文剛繼續說道:“比如人心!”
“不,準確來說應該是思維意識。”
“你可以去猜,去建模分析預測,或者加上機率研究其可能性,但永遠無法像1加1等於2那樣去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