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時民間有有“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袁術字公路,他認為“塗”即“路途”,自己的名字應了讖語,是上天註定要讓他取代漢朝。
在這種心理下,選擇“仲”作為國號,也是其認為自己順應天命,成為繼漢朝之後的正統王朝的一種體現。
總而言之,選這麼一個國號就為了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自己勸自己,代漢這件事,是天註定的。
當然他還有一些更加自我的小心思。一來,他是袁家嫡系行二,上面還有個袁基呢;二來,袁術雖然想稱帝,但內心還是有些發怵的,畢竟漢帝還在,漢王又強勢,他選仲這個貨國號也有表明二皇帝的意思。
就算日後夷州建國暴露了,政治上也更容易讓其他人接受。
當然,他的小心思和小動作袁紹和曹操並不知道,只是單純的覺得袁術既然有去海外的想法,那對他們來說,破局就輕鬆多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海權國家,對大海沒什麼執念。曹操和袁紹兩個人,對海外也沒啥興趣。
但是兩人卻也將這事兒放在了心上。以後若是真沒有辦法了,倒是可以出海搏一搏。
三人繼續交談著,不過基本上都是袁紹和曹操在商議,袁術已經無所謂了,只要不耽誤自己發展仲國就行。
……
夷州,準確的說現在是仲國了。依託袁家強大的實力,此時的夷州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
這個時候的夷州,本身是沒有什麼文明可言的,上面活動的人類主要還是以部落的形式。
整個夷州有三個比較大的部落。但現在已經全沒了,早就被呂布和公孫越給趟平了。
目前整個夷州,算上漢人,總人口也就二十萬出頭。這個人口數量,相對於龐大的島嶼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袁家人來了以後,在島嶼西側選了一個地勢平坦,靠近天然港口的地方,徵發民夫修建了一座城池。
其實他們選中的位置,跟後世臺北基本上重疊。
新城建好以後,被袁術命名為漢城,為的是讓後人銘記,他們的根是來自哪裡。
圍繞漢城,袁家開始帶領當地土著,從漁獵的遊牧生活轉向農耕。
“累死了。”
漢城,仲國皇城,仲國宰相楊弘的班房內。
吐槽累死了的人是袁術麾下部將荀正。
荀正也勉強算是荀家人,只不過這點兒血緣離得太遠了。只能說兩百年前是一家那種。
他自從來了夷州以後主要就幹一件事,那就是四處去抓野人。
仲國的人口太少了,滿打滿算二十萬,還不如跟著劉備去西邊建國呢。
好在夷州還有不少土著野人,漫山遍野的都是,大的幾百個人一個部落,小的可能就幾十人,甚至十幾個人一個部落。
“這一趟勸了多少人回來?”楊弘笑了笑,問道。
荀正攤了攤手;“忙活了兩個多月,就帶回來一千來號人。”
“已經很不錯了。”楊弘還是滿意的。
整個袁術麾下,對仲國的發展最為上心的人就是楊弘了。
離了袁術誰還能讓他楊弘當宰相啊?所以,在仲國的發展這件事上,楊弘可以說是嘔心瀝血。
而且他還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仲國發展起來的話,日後並非不能打回大漢,真的實現以仲代漢。
到時候他楊弘必定是要名留青史的。
帶著這種期待,楊弘也開啟了福報模式投入到了工作當中。
“安排人給他們登記造冊,一千多號人,正好組成一個村子。讓他們自己領姓氏,取名字。”楊弘對荀正吩咐道。
“喏!”
對當地土著的教化上,楊弘設計了一整套的辦法。第一步就是讓這些土著有漢姓,取漢名,說漢話。
經過和袁術的討論以後,他們給這些土著定了五個可以選的姓氏。
田,孫,胡,陸,劉。
其中田,孫,胡,陸都跟袁一樣,出自陳姓。最後的劉,就不用多說了。
當然土著了教化不是那麼容易的,想要成功至少需要兩代人。
而且至少也要兩代人,仲國在人口上才能跟大漢一個貧窮的郡差不多。
比方說沒有被劉備統治之前的武都那種。
但袁術也好,楊弘也好,肯定不會只是死磕這些土著。
他們計劃,從大漢運人過來。甚至不需要其他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