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完全融入,全心全意的做,做過了心不住,那個人說過,來時光光,去時空空,事來了以本性相對,事去了心隨空。
造化裡的修行無非兩條路,一是內觀,把自己的身心化入無限和永恆,不管做什麼,要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二是外觀,是用無限和永恆來融化身心,不管做什麼都要了了分明,佛家稱其為覺知觀照。
,!
不要太苛刻自己,此時此刻的我僅能如此,已然完美,不要把遙遠的人生目標和修行成果,強行當做今天的狀態。這種落差感會讓心靈受苦,苦是負面情緒,無法提升自己,山頂上的風光等到山頂再現,在哪裡就說哪的話。
佛世界裡面的境界萬事萬物的存在,萬事萬物都是圓滿的,至真、至善、至美,這個世界是圓滿的。一般人認為,世界上有戰爭,有疾病,有災難,有種種的不如意,怎麼可能是圓滿的,萬物各盡其用,各盡其責,一切因需要而存在,都是展現本來完美的屬性,所謂高低貴賤,在造物主的眼中會有分別嗎?只是造物主的一個遊戲而已,假設你是一個藝術家,萬事萬物都是你的藝術之作。
靈魂需要思索,思索進化和昇華,生命的終極意義和使命。不一定非要離體才能成就,像孩子非要離開父母才能長大嗎?滿足了生長的條件,自然會成熟。
養生就是靈魂的養生,養分是愛,心靈的養生,靈魂的提升自然會帶來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淨化,人格的提升,透過藝術、音樂和文化,包括茶道也可以汲取養分,肉體的養生,靠物質世界的滋養,也靠精神世界的滋養,這是佛世界的圓滿圓通,一些多麼美好華麗的句子,每個人都活著這樣,千篇一律才是最好的,不然就是不好,下一世就要考試,考不過再接著好,考過為止,有些人考愛情,有些人考財富,有些人考親情,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角色之所以為角色就是因為都有稜角嘛,沒有稜角才算圓融,所以那些佛都是笑眯眯的,大家都一樣,這樣子有什麼意思。
這些都是:()神靈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