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還要找相識的四名考生簽下擔保狀,若他們之中有一人作弊,五人則全部淘汰,且終生不得再參加科舉!
第二試,府試,府試要到本縣的上級州或府參加。由知州或知府主持。
第三試,院試,這三次考試可以簡單理解為縣級、市級和省級。
三次考試合稱為童試,三次都考過就是有功名在身人了,稱之為秀才!
秀才只是一個榮譽頭銜,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可免除部分徭役和賦稅,有公事可以稟見知縣,家裡可以僱傭三名以下的僕人,還有其它幾種小特權,但秀才是不具備做官資格的,想當官還要繼續考試!
科舉第二級,鄉試,鄉試在秋天舉辦又稱秋闈,依然屬於省試,只不過這次的主考官是由皇帝委派到各地的。
透過的這次考試的就是舉人了,舉人的錄取率非常低,各州府每次也只有幾十人可以上榜。
好在舉人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但需要被某個官員舉薦,要麼花錢,要麼有名聲。
其實就算被成功推舉一般也是擔任一些不起眼的官職,能擔任縣丞、主簿這類副手官職都算好運的。
舉人並不容易出頭,沒錢沒勢也沒名聲的舉人,被泯然於眾的大有人在。
為了餬口他們可能會把自己的一些權益掛靠在富商名下,或者直接幫富商做事,想有好的出路,還要繼續參加科考。
科舉第三級,會試,在春天舉辦又稱春闈,也稱進京趕考,全國舉人匯聚京都參加由禮部主持的考試,透過的考生稱為貢士。
這一級考試是考生最後一次身份躍遷的機會,也是科舉之路上最有含金量的一道關卡,稱之為鯉魚躍龍門也不為過。
貢士的收取率更低,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科舉,每次只錄取三百多人。
考中貢士的人前途光明,未來都是朝廷的官員,皇帝為了增加與他們的羈絆,這些才子們會在皇宮內見到皇帝本人,他們還需參加一次由皇帝親自主考的附加考:殿試。
殿試結束後,皇帝會授予這些才子們“天子門生”的頭銜,賜進士身份!
殿試由皇帝臨時出題,皇帝可能以自己的近憂遠慮為題,能最有效幫他解決眼下困難的就是狀元。
皇帝也可能以自己感興趣的事為題,那答題最符合他心意的就是狀元,這也是歷屆狀元都會被皇帝看中的原因。
殿試作為附加級,不在三級考試之內,是因為殿試不會淘汰考生。
就算查出考生身份有問題的,查出之前考試有作弊現象的,或在答題中有大逆不道言論的,也不是淘汰,而是定罪!
你是不是以為到這就結束了?就可以當官了?不,還不行!
除了兩三個能幫皇帝解決他眼下難題的,會被直接任命去做事,或者答題符合皇帝心意的會留在宮廷謀個差事,最常見的職務就是起居郎!
其餘人還要進入翰林院接受為期兩年的思想改造和忠誠度培訓,之後他們會參加最後一次考試:關試!
關試是上崗資格考試,考察進士的身、書、言、判,四項都合格後還有一個試用期,試用期間他們會到朝廷的某個部門從底層做起。
等待有合適的職位空缺時,就可以走馬上任了,有的留在朝廷任用,有的被下派到地方當知縣。
運氣差的只能當個縣丞,運氣更差的沒有合適的職位,那他們只能繼續等著。
不過那時已經吃上皇糧了,俸祿相當於縣丞,倒也不用太慌就是。
柳萬誠就是五年前那一批參加過殿試的三百多人之一,他是見過皇帝的。
像他這樣走正常程式赴任的官員,最初大多不會為禍一方。畢竟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經過了兩三年的思想改造,也不是白給的。
如今朝廷大權在幾個奸臣手中,朝堂內部腐敗,結黨營私,也許用不了幾年的腐蝕或者在地方待久了有一部分人的膽子就大起來了,最終變的為富不仁也猶未可知。
柳萬誠把繳獲的錢財交給高世德處理,也是有一點小心思的,若是他一心為公,大可將全部財物封存上繳國庫。
可那樣他勢必會得罪想撈點好處的大小官員,他以後在清河縣會被孤立,做事也會受到多方掣肘!
況且他也不知道高世德是什麼意思,若是得罪這位大爺,那也不用考慮以後了。
畢竟高俅如果想收拾一個知縣,隨便給他的上級施加點壓力,他就會被下面的人架空權力。
若高俅再隨便找個尸位素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