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李明在咸陽城待了一段時日,對朝廷紛爭,對秦朝嚴刑峻法,也深有體會,特別遇到贏虔,才意識到之前,自己看待歷史上的商鞅,有些過度的美化了,嚴刑峻法固然很好,但它帶來的結果,卻是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幾次面見秦王嬴駟,想提起這個話題,無奈,嬴駟好像知道自己要說什麼,反而早早就把話題岔開。
這次嬴駟單獨召見李明,李明決定得改變一下,畢竟法律的作用,更多是教育和感化普通民眾,這時候的生產力本來就不高,如果,把大量俘虜和奴隸轉化為生產力,對秦國的國力提升,將會有極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救下這些在戰爭中飽受苦難的底層民眾。
困局,何嘗不是每個普通人的困局,李明在心頭默默唸叨著,他想回去,想回到現代,他甚至一直不明白是什麼力量造成了這次穿越。
人,無力改變當下的時候,
像在困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唯一能夠做得改變,就是對他人好點。
李明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嬴駟談一談,隨著和嬴駟接觸時間日益增多,他越發覺得嬴駟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很記仇的人,他反而越發變得小心謹慎起來。
同樣,此刻嬴駟的內心,也在考慮,李明,給他帶來的各種領域的衝擊,有些東西是他之前沒有考慮過和想過的,他對李明還需要進一步考察。兩個人交往,由不信任慢慢向相互信任轉變,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友誼。
嬴駟,其實是一位極其矛盾的君主。
有許多相互矛盾的性格特質,比如脆弱和強大、理性和瘋狂、自律和失控、熱情和冷漠、隨和與固執,少年人眼底超越年齡的深邃,中年人不顧一切的任性……這些矛盾的集結呈現在這位君王的身上,構成了他耐人尋味的魅力,也譜寫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序曲。
少年時期的,嬴駟。一個於寵愛和磨礪於一身的人。作為秦孝公(嬴渠梁)獨子,父親贏渠梁對他是寄予厚望的,“窮養兒子,富養女”,男孩子就應該多摔打,多磨礪,才能擔得起重擔。嬴駟就是在父親相對嚴苛和眾人追星捧月下,在一面自卑,一面自負下成長。
在老師贏虔的悉心指導下,從性格上、行動上,都更加趨向一位帝王。
作為秦王宗室的希望,嬴駟身上,承載著太多希望,而他的大伯,贏虔,也是他的老師,這位戰功赫赫的將軍和謀略家,扮演者亦師亦父的角色。可以說贏虔某些方面的性格,影響著嬴駟。也左右了嬴駟的一生。
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贏虔作為秦獻公的庶長子,秦孝公贏渠梁的大哥,為秦國操碎了心,他明明有爭奪國君的實力,卻甘心情願輔佐自己的弟弟,真誠對待自己的兄弟。
一位至誠至性的人,更是一位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比起其他諸侯國王位更替,兄弟相殘,他卻能主動放棄權力,放棄爭鬥,一心輔佐贏渠梁,支援弟弟完成他的心願,這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他的品德顯得清新脫俗。
“智勇雙全扶社稷,忠貞不渝保家邦”,贏虔的一生跌宕起伏,像夜裡的一束光,照亮了身邊的人。
透過嬴駟,李明認識瞭解了贏虔,從贏虔的口中,聽到了許多關於秦國的過往,慢慢得他和贏虔成為了忘年交,而正是贏虔,讓李明產生了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命運無力感,好多事,我們無力左右的時候,只有順勢而為,把當下的事情做好,正如這次穿越,本身就是一趟旅行,一趟南柯一夢。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忙忙碌碌一生,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名利也罷,權力也罷,是非功過也罷,於當下的自己,又有什麼好處,不過是徒增煩惱罷了,李明突然在贏虔這裡看開了,隨著交流的深入,李明把自己想廢除秦國一些嚴刑峻法的想法和建議,和贏虔說了。
贏虔起初是很震驚,後面,隨著李明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說出,贏虔又覺得耳目為之一新。
贏虔,包括他本人,也是這場嚴刑峻法的受害人,如果能夠早一點遇到李明,或者和李明有一樣想法的人,或許,他的命運會發生改變。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午分解。
:()秦朝歷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