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初登大位(1 / 2)

小說:秦朝歷險記 作者:書生撰稿

書接上回,李明聽著贏虔那繪聲繪色的講述,心裡頭那個激動啊,就像自己親眼見證了秦獻公那段傳奇般的歸國之旅。他心想,一個人能長時間不放棄自己的目標,這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啊!要是流浪的這三十年時間裡,秦獻公有哪一天心灰意冷,垂頭喪氣,那可能早就輸給現實了。說到底,秦獻公能回國繼位,雖然有魏國這個外因在,但最主要的還是他自己,一直沒放棄,一直在努力。

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這當然和秦獻公的商業頭腦有很大的關係。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是政治頭腦呢?咱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秦獻公在流亡的這段日子裡, 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和他登基後沒法比。但他就是善於做生意,能把“利他”的事做到極致。這種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這次回國繼位,表面上看,是順應了魏國的訴求,相當於魏國在秦國扶持了一個政治代理人。但秦獻公可不是阿斗,不是那種任人擺佈和拿捏的君主。他是個有主見、有遠見的君主。他一到雍城,秦國的都城,就立馬赦免了舊貴族,廢除了人殉制度。你看,他什麼都沒付出,就給舊貴族賣了個人情,讓他們記著他的好。但那些跟隨他南征北戰計程車兵、平民可不樂意了,說好的分封、說好的乳酪呢?這就像老闆給員工畫的大餅,餅畫得再好,要是老吃不到嘴裡,員工肯定會有情緒。但秦獻公不是一般人,他骨子裡是個商人。他知道,秦國要強大,靠武力是一方面,但關鍵還得靠商業,靠發展經濟。

此時的秦國,日子可不好過。對外,楚國、魏國這些大國都虎視眈眈的,像狼群盯著小羊羔似的,總想著怎麼從秦國這兒撈點好處。秦國內部也是亂糟糟的,貴族們各懷鬼胎,爭權奪利,搞得國家就像個散了架的馬車似的,跑都跑不快。但這些問題在初登大位的秦獻公眼裡,都不是問題。他很快就用他獨特的商業天賦,把這些看似頭疼的問題逐個化解了。

眼下朝堂之上,一場有關秦獻公新政的辯論如火如荼地展開。

樗裡疾身著朝服,神色莊重,站在殿前,聲音洪亮:“陛下設立丞相之制,實乃明智之舉。可總攬全域性,協調百官,使國家機器運轉更為順暢。加之推行郡縣制,將權力下放至地方,既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又能提升地方治理的效率。”

御史大夫嬴訾,眉頭緊鎖,語氣中帶著幾分憂慮:“大人言之有理,然設立丞相,集權於一人之手,若此人心懷不軌,恐將危及社稷。至於郡縣制,雖能強化管理,但恐地方官員趁機魚肉百姓,加劇民不聊生之狀。故在下認為,此二制尚需謹慎考慮,不可操之過急。”

樗裡疾聽後,眉頭微皺,但語氣更加堅定:“嬴大人此言差矣!丞相之設,旨在輔佐君上,君上英明,選賢任能,又何懼權臣之禍?再者,丞相制度之下,百官各司其職,相互制衡,正是防止權臣滋長的良策。”

嬴訾冷笑一聲,針鋒相對:“大人言之輕巧,卻不知人心隔肚皮。有多少權臣,借丞相之名,行專權之實?再者,郡縣制下放權力,看似加強地方治理,實則削弱君主集權,易生割據之亂!”

樗裡疾聞言,臉色一沉,他深吸一口氣,緩緩道:“嬴大人只見其弊,未見其利。郡縣制之下,地方政務由專業官員管理,效率提升,百姓受益。君上雖不直接掌控每一處細節,但透過考核與監督,確保地方忠誠與高效。至於割據之亂,非制度之罪,乃人心不足蛇吞象。君上若行仁政,以德服人,何愁地方不忠?”

此時,一直靜觀其變的太傅蹇緩緩開口:“二位大人言之均有理,然老夫以為,新政之精髓,在於變法圖強,不拘一格。丞相制度,乃國家管理之進步;郡縣制推行,則意在強化中央對地方之控制,兩者相輔相成。至於其中利弊,需不斷調整與完善,非一蹴而就,不可操之過急。”

話音剛落,甘茂擲地有聲道:“樗裡疾之言,意在加強中樞,穩固國本,某雖不敏,亦知其理。然,權臣之禍,古來有之,若丞相之權過重,又當何以制衡?”

話音未落,年輕將領魏剡介面反駁:“將軍所慮極是,丞相一職,位高權重,若無恰當之法加以約束,恐生內亂。吾等當思前想後,不可輕舉妄動。”

此時,公子贏虔:“君上常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需火候適中,方能美味。丞相之設,正是為調和百官,至於制衡之道,不在削弱其權,而在健全管理制度,使權力在制度下執行。”

秦獻公聽罷眾人爭論,心中暗自讚許贏虔的見解,他站起身來說道:“吾兒贏虔言之有理。丞相之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