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威脅。
淵蓋蘇文還好,但他麾下的高句麗士卒,則是想起了上一次高句麗國破之事,上一次趙軍也是從這裡攻破平壤的。
而淵蓋蘇文是完全沒有料到趙國的反擊這麼快,也是這麼迅速,簡直一點準備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
當自己殺了乙支文德擁立的寶藏王高藏後,當日高句麗的戰神乙支文德也是生擒後,淵蓋蘇文躊躇滿志,決定稱帝,但這皇帝夢只是過了幾日,趙軍的水師就攻至了平壤城下。
淵蓋蘇文拿出了全部家底,高句麗三萬人馬,據守平壤城城下與新羅,趙國,百濟三國聯軍決戰。
淵蓋蘇文乃是高句麗被譽為乙支文德後的第一名將,他的消奴部士卒都是精銳的百戰之師。但是再精銳的軍團也是難以抵抗大事。
兩邊大軍連續決戰多日,無論是身經百戰的名將金庚信,還是趙國大將程名振,都絲毫不遜色於淵蓋蘇文。何況趙國聯軍方面還佔據有絕對兵力優勢。
數日之後,淵蓋蘇文不敵兩國聯軍,只能退守平壤城。
淵蓋蘇文固守一個月之久,但隨即國內城,被攻破的訊息接連傳到平壤城,郭孝恪在攻陷國內城後,率軍押解著國內城消奴部將士的家屬,直抵平壤城下。
這些家屬在城下向城頭叫喊,讓消奴部士卒投降。那些士卒見父母親人被抓,都是抱頭在城頭上痛哭。
淵蓋蘇文見此知道君心已散,自己大勢已去,於是在城頭橫劍自殺而亡,一代梟雄就此斃命。淵蓋蘇文一死,城內五萬餘軍民盡數而降。
高句麗國國滅。
就在李重九調令攻打李唐時,在高句麗方向的戰事,只是持續了三個月,郭孝恪,程名振,周洲,趙欣就率著人馬,將高句麗攻破,並且全境降伏,數百里之地盡數歸趙,敵酋淵蓋蘇文授首。
訊息傳來,趙國舉國上下慶賀。大趙數年來連戰連捷,百姓們沉醉在國家的勝利之中。
而作為皇帝的李重九,此刻也不免十分高興,當下設宴在宮內與百官慶賀。席上被俘的高句麗王高建武聞之高句麗國滅,淵蓋蘇文自殺之事,竟是當堂垂淚。
事後李重九採納國子監諸生上表的意見,不設立都護府,而是在高句麗實行郡縣之制,並恢復當初漢朝平高句麗時,所設的漢四郡。
新設立的四郡,都採用當年漢朝舊稱,在遼西,遼東二郡以東,由西至東,分別設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除此以外在平壤再設帶方郡,一共五郡,這為後世稱為遼北五郡。
五郡治下,有戶五十六萬戶,城百餘座。
李重九當下決定將遷高句麗豪族二十餘萬人於漢地,安置於登,遼,北平三地。而另遷百姓五萬戶至遼北五郡。此外漢化契丹,漢化靺鞨,漢化室得奚各部人口十餘萬,也是盡數充實五郡之內。
農民安土重遷,不喜歡遷徙,但是對於商人而言,卻四海為家,趙國商農並舉,從商已成為時興之事,所以遼北五郡開拓,新起了趙國商人開拓進取之心。此外遊牧部落也是喜歡遷徙,所以充實遼北五郡,多是商人,牧民,以及漢化外番之人。
為了穩定當地局勢,李重九令郭孝恪率兩萬人馬,分駐遼東,平壤,國內三城,鎮守遼北,再在平壤設立水師大本營。
至此高句麗與東突厥一般,都在大趙的鐵蹄之下徹底亡國。
至於新羅,百濟二國則是戰戰兢兢,李重九心知兩國並不和睦,留在那邊相互牽制,也省去他們圖謀高句麗故地。而高句麗一滅,後來海邊倭國,耽羅國,連忙派使節至趙國來稱臣納貢之事,已是幾個月後,暫且不提。(未完待續……)
第八百一十章 草原分封
幽京遼北五郡已定。
趙國再無東顧之憂,雖說當地零星的叛亂還不少,但是已是對大局夠不成什麼影響。由有嚴酷之名的郭孝恪,主政高句麗,清剿餘黨。李重九可謂是大為放心。
高句麗交給他決定安枕無憂。
就在這時候一封奏章卻從中書省直接投遞至李重九案頭。原來是之前在黎陽立下戰功的孫處約寫的。
孫處約在奏章裡反對,李重九將高句麗豪民,盡數遷徙至趙國內地。孫處約在奏章裡道,但凡欲滅其國者,當先滅其心。對於高句麗身居上層的豪族,實應該籠絡,在其中發掘人才,納為己用,而不是將他們驅逐家鄉。
李重九聽孫處約之言,覺得有道理,自古以來一個國家往往不是下層百姓對國家失去了希望,而是上層精英,知識分子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