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有利的,它可以防止兩國之間不然就有可能發生的那些麻煩。”
1893年10月,曼谷王朝被迫同法國簽訂《暹羅條約》,將湄公河東岸的寮國領土劃給法國。並向法國賠款300萬法郎。此時的法國佔據了相對優勢——同俄國結盟。而英國則因戰線過長,兵力分散。需要充足時間鞏固已佔殖民地而在要求法國適可而止的同時拒絕暹羅需要支援的要求。但是,法國依然沒有達到它的全部目的——湄公河東岸25公里地帶和馬德望、暹粒兩省作為中立區而雙方均不得駐軍。並非暹羅軍隊抵抗的結果,而是國際局勢的壓力,或者更主要是英國施加的重壓。《暹羅條約》的簽訂,法國雖然得到一定的利益,但是他始終未敢越雷池一步。侷限在英國的底線之上。而英國也在實力稍遜之時,滿足法國一定的利益要求。未傷暹羅元氣的《暹羅條約》是英法兩國勢力均衡,相互妥協的產物,不至於讓真正處於中間包圍地帶的暹羅落於英法任一國家之手。)(1896年1月15日,英法於倫敦簽署了一項《關於暹羅王國和其他事項的宣告》(又稱《倫敦條約》)——規定:“湄公河以西屬英國的勢力範圍。以東屬法國的勢力範圍;英法兩國有責任維持暹京曼谷所在的湄南河河谷的獨立與完整;雙方均不得簽訂足以使第三國能在該地區採取任何行動的任何單獨協定”。此條約不難看出,英法兩國在地處中間地帶的暹羅問題上達成了最終妥協。這不但是國際局勢的造作,更是英法兩國勢力均衡下明爭暗鬥的產物。對於兩個殖民大國來說,暹羅的獨立中間國地位是必要的,是符合兩國利益的!
當然,暹羅能夠繼續保持獨*立,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暹羅王朝的長袖善舞,周旋在英國和法國這兩大殖民者中間,保持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並利用英法兩國之間的矛盾,保證了暹羅的獨*立地位。
不過,暹羅王朝這也好像是在走鋼絲一樣,隨時都有掉落的可能。一旦掉落下去的話,暹羅就有摔的粉身碎骨的可能。所以,暹羅也一直在尋找第三方的力量,希望能夠有效的對英法兩國進行制約。畢竟,數學上說的,三角形才是最穩固的。暹羅也希望第三方勢力能夠和英法兩國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這樣的話,暹羅的局勢就穩定了。
現在統治暹羅的是拉瑪六世,名叫哇棲拉兀,當然,還有一箇中文名字,叫做鄭寶。拉瑪六世是三年前才繼位的,他是拉瑪五世的次子。拉瑪六世應該是中國人所熟知的一位泰國君主。不過,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他繼位後才開始的排華運動。
從1910年泰國拉瑪六世登基到1944年鑾披汶。頌堪軍人政權的垮臺,在這30多年的時間裡,泰國統治階級掀起了泰中關係史上的第一次排華浪潮。可以說拉瑪六世最先拉開了排華運動的序幕,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民黨政府則將排華醜劇推上了舞臺,而鑾披汶。頌堪政府則把這出醜劇表演得淋漓盡致。縱觀這期間的排華政策,幾乎都是以“限制華人政治權利、打壓華人經濟、阻止中華文化傳播”為主線,但在具體措施上略有異同。
拉瑪六世也算得上是一個傑出的君主了,1894年,年僅13歲的他來到英國倫敦克里斯徹學院學習英語、法語及法律。1895年,他被封為王儲。1897年,拉瑪五世訪問歐洲時,他就作為王儲跟隨訪問。從克里斯徹學院畢業後,先後在英國的桑赫斯特軍事學院和牛津大學攻讀軍事和法律。在英國讀書9年期間,曾在英國陸軍中服務過一段時間。190年,他赴埃及遊歷。回國時,他選擇由美日返暹的路線。在美國,他拜會了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拉斯維爾德,向他請教了許多西方政治問題,還參觀了著名的西點軍校。在日本,他拜會了日本天皇,在那裡瞭解到了東西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歸國後,被國王任命為國王衛隊長,他工作很勤奮,先後任警察總監等職,登基前他已是上將軍銜。1907年,五世王二次訪歐時,他更是以王儲身份代理朝政。
拉瑪六世於1911年12月舉行的登基大典,前來參加的國國賓創暹羅歷史之最,在東方國家的歷史上也是創舉。
拉瑪六世立志改革暹羅軍隊,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現代化正規部隊。他對國家軍隊進行了重大改革:他把暹羅皇家海軍從國防部分離出來,成立皇家海軍部,由其弟布里帕親王擔任海軍大臣。1911年5月1日,他在曼谷宣佈成立一個新的準軍事組織,賜名“野虎隊”。這是效仿英國的國防軍而組建的,它以英軍的模式,分為團和旅。不同的是,它是由拉瑪六世親自指揮的直轄部隊。
在拉瑪六世的統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