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部分(3 / 4)

小說:明星潛規則之皇 作者:古詩樂

乾隆時期建造的寶月樓,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改樓為門,並以“新中華民國”之意取名為“新華門”。同時在門內修建影壁,拆除門外清真寺,在長安街對面修築花牆擋住破爛民居,並將義和團運動時被焚燬的端王府一對石獅移於門前。

新華門兩旁八字影壁牆上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戰無不勝的毛主席思想萬歲”的標語。門內影壁題字為太祖手書“為人民服務”。

新華門原為寶月樓,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皇帝還為上下各有三間房的寶月樓題寫了“仰視俯察”的匾額。

傳說寶月樓是乾隆皇帝為討得香妃的歡心而建。香妃入宮後思念家鄉終日悶悶不樂,乾隆皇帝就建了寶月樓,還在樓對面建了回營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使得香妃登樓就可見到家鄉景色。後來皇太后得知此事,暗中縊死了香妃。這段傳說虛構的成分居多,儘管如此,後人還是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動人的故事。

()好看的txt電子書

寶月樓原本不與外邊相通,及至民國初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把中南海作為他的總統府,還將寶月樓改建成總統府大門,更名為新華門。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了中南海的正門。

紫光閣位於中海西北岸,位於中海西岸北部,閣高兩層,面闊七間,單簷廡殿頂,黃剪邊綠琉璃瓦,前有五間捲棚歇山頂抱廈。後有武成殿。面闊五間,單簷捲棚歇山頂。明武宗時為平臺,臺上有黃瓦頂小殿。明世宗時廢臺,修建紫光閣,清康熙時重修,成為皇帝檢閱侍衛比武的地方。乾隆二十五年(1760)和四十年(1775)兩次增建,懸掛功臣影象及各次戰役掛圖,並陳列繳獲的武器。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初五日,同治帝在紫光閣接見了日、俄、美、法、荷、英六國使臣並接受了他們遞交的國書,這是清朝政府第一次正式接見外國使臣。1949年後改建為國事活動場所。閣後有武成殿。面闊五間,單簷捲棚歇山頂。

萬善殿位於中海東岸,明代為椒園。原名崇智殿,清順治時改為現名,殿內供奉三世佛像。萬善殿後有千聖殿,上為圓頂,殿內供奉七層千佛塔。殿額“普度慈航”,殿內供奉佛像。傳說順治帝體弱多病,加之國事纏身,遂信佛成迷,有了出家為僧的念頭,後經孝莊皇太后勸阻未成。興修萬善殿,是篤信佛教的順治帝為他欽佩的名僧所建。

水雲榭位於萬善殿以西,是居於水上的涼亭。在涼亭內觀望水雲榭四周的風景,視野寬廣,雲水和亭臺樓榭遙相輝映。亭內石碑上鐫刻著乾隆帝的手書“太液秋風”,是著名的燕京九景之一。

攝政王府位於中南海西北角,北西兩面臨牆。原位於西苑牆外,光緒十一年擴建西苑時將此地圈入中南海,並將位於原址的蠶池口天主教堂遷往西什庫。慈禧太后擬在此修建新園林“集靈囿”,但一直未開工。1909年將此地撥給攝政王載灃,修建攝政王府。攝政王府規制同舊醇王府(北府)相似,包括中路、東中南海近景(10張)路、西一路、西二路、西花園,工程耗銀206萬兩。1911年清朝覆滅時王府仍未竣工,後改為國務院辦公地,1918年後先後成為徐世昌的總統府、陸軍部和海軍部、北平市政府。1949年後改為國務院辦公區,1970年代末大規模翻修中南海建築時曾計劃將攝政王府落架大修,但發現建築質量非常低劣,地基鬆散,木柱間裂縫用碎磚填充,已無法保留,只得拆除。現存正門和正殿,為會議室。周恩來曾居住於西花園內的西花廳,也加以儲存。

勤政殿曾經是中南海的正殿,位於中海與南海之間的堤岸上,正門德昌門即南海的北門。坐北朝南,共有五開間。康熙皇帝題殿額為“勤政”。戊戌變法時,光緒皇帝在這裡辦公,處理有關變法改良的國家大事。原建築在民國初年已被拆除,僅存地名,遺址處另外建造了一幢房子。

南海

南海位於中海之南,以蜈蚣橋為分界。南海的主要建築都集中於瀛臺。瀛臺上有著金碧輝煌的亭臺宮殿,是清代康熙、乾隆、光緒和慈禧太后的主要活動場所。及至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於瀛臺,這座熱鬧一時水中島嶼日趨冷清,後來光緒皇帝死於瀛臺的涵元殿中。

瀛臺明時稱“南臺”,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在島上修築大量殿宇並改為現名。瀛臺島北有石橋與岸上相連,橋南為仁曜門,門南為翔鸞閣,正殿七間,左右延樓19間。再南為涵元門,內為瀛臺主體建築涵元殿。由於島上存在坡度,該殿北立面為單層建築,南立面則為兩層樓閣,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