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裂隙不發育,地下水的儲存與補給條件差,含水微弱,故全縣地下水極為貧乏。自然植被屬暖溫帶森林草原灌叢植被區。因大量區域被墾為農田,這種自然植被早已破壞,除東南部山區有少量殘存,故全縣大面積為童山禿嶺,自然植被稀少。而自然災害卻是頻繁的。最大的是旱災,其次是洪澇、冰雹、霜凍、風、沙、蟲和地震等。過去還有狼災,據說,清嘉慶年間,一個春天狼就吃掉1217人,現在沒有了,狼都被消滅光了。”
公孫龜年說了以上段話,停頓片刻,抽了一口煙,突然嘟噥了一句額外的話,“真可謂百災俱全,還能缺少什麼災呢?”
啊,這許多災難道你還嫌少?兩位臨時部下吃驚地看著公孫龜年。
後來公孫龜年就專門講起旱澇災害,特別是旱災。
“旱災是河陰各種災害中最為嚴重的災害。春旱幾乎年年有,伏旱大致是三年兩次,秋旱六年一次。從明嘉靖七年即公元1528年到崇禎十二年即公元1642年的一百一十四年間,發生大旱15次,平均七年一遇;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44年到光緒二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的二百三十六年中,發生大旱21次,平均十一年一遇;從辛亥革命的1911年現在的七十多年中,共發生大旱24次,平均三年一遇。其實,最近十幾年幾乎是隔年一遇,甚至連年遇。另外,沒雨是災有雨也是災,這是河陰縣災情一大特色,小雨等於小旱,雨稍為大點就成洪澇,還伴有山塌、滑坡、泥石流。”
說完災害,公孫龜年看著那幅倒掛的地圖好一陣子,怔怔地沒說話。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