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名、利、衣、食,和行,在我都不看重。只有在住的環境上,稍稍奢侈
。渴望一片藍天,一個可以種花草的陽臺,沒有電話的裝置,新鮮的空氣,便是安
寧的餘生,可是,這樣的條件,在臺灣,又豈容易?
父母期望的是━━“餵豬”。當我看見父母家的窗坍一片灰色的公寓時,我的
心,常常因為視線的無法遼闊和舒暢,而覺自由心靈的喪失和無奈━━畢竟,不是
大隱。吃不吃,都不能解決問題,可是母親不理這些,絕對不理。
母親看我吃,她便快樂無比。我便笑稱,吃到成了千臺斤的大肥豬而死時,她
必定在嚥氣之前,還要灌一碗參湯下去,好使她的愛,因為那碗湯,使我黃泉之路
走得更有體力。
愛和信任,愛與尊重,愛過多時,便是負擔和干擾。這種話,對父母說了千萬
次,因為他們的固執,失敗的總是我━━因為不忍。畢竟,這一切,都是出於彼此
刻骨的愛。
每當我一回國,家中必叫說“革命分子”又來了。平靜的生活,因我的不肯將
眼睛也吃到堵住,必然有一番傷到母親心靈深處的悲哀。可是,我不能將自己離家
十七年的生活習慣,在孝道的前提之下,喪失了自我,改變成一個只是順命吃飯的
人,而完全放棄了自我建立的生活形態。
在父母的面前,再年長的兒女,都是小孩子,可是中國的孩子,在倫理的包袱
下,往往擔得太認真和順服,沒有改革家庭的勇氣和明智。這樣,在孝道上,其實
也是“愚孝”。
我們忘了,父母在我們小時候教導我們,等我們長大了,也有教育父母的責任
,當然,在方式和語氣上,一定本著愛的回報和堅持,雙方做一個適度的調整。不
然,這個社會,如何有進步和新的氣象呢。
一個國家社會的基本,還是來源於家庭的基本結構和建立,如果年輕的一代只
是“順”而不“孝”,默默的忍受了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一旦我們做了父母
的時候,又用同樣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自自然然的叫自己的孩子再走上祖父母的那
種生活方式,這在理性上來說,便是“不孝”了。
父母的經歷和愛心,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在好的一方面,我們接受、學習、回
報,在不合時代的另一方面,一定不可強求,鬧出家庭悲劇。慢慢感化,溝通,如
果這一些都試盡了,而沒有成果,那麼只有忍耐愛的負擔和枷鎖,享受天倫之樂中
一些累人的無奈和欣慰。但是,不能忘了,我們也是“個體”,內心稍稍追求你那
一份神秘的自在吧!
因為我的父母開明,才有這份勇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母親不再來替我━━
一箇中年的女兒蓋被的偶爾自由中,寫出了一個子女對父母的心聲。
父親、母親,愛你們勝於一切,甚而向老天爺求命,但願先去的是你們。而我
,最沒有勇氣活下去的一個人,為了父母,大撐到最後。這件事情,在我實在是艱
難,可是答應回國定居,答應中國式接觸的複雜和壓力,答應吃飯,答應一切你們
對我━━心肝寶貝的關愛。那麼,也請你們適度的給我自由,在我的雙肩上,因為
有一口噓息的機會,將這份愛的重負,化為責任的欣然承擔。
簡 單
許多時候,我們早已不去回想,當每一個人來到地球上時,只是一個赤裸的嬰
兒,除了軀體和靈魂,上蒼沒有讓人類帶來什麼身外之物。
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的仍是來的樣子,空空如也。這只是樣子而已。事實
上,死去的人,在世上總也留下了一些東西,有形的,無形的,充斥著這本來已是
擁擠的空間。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是嬰兒,那份記憶也遙遠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們
普普通通的活了半生,周圍已引出了多少牽絆,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帶不去的東西
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們,日子便不完整。
許多人說,身體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間告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