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士荒飢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士”當作“民”。
六一四頁一六行元二即元元也按:集解引杭世駿說及惠棟補註,皆謂“元二”謂建初元年二年,注非。
六一五頁八行帝絲麻按:馬□倫讀兩漢書記謂“絲”字疑當作“緦”。
六一五頁一三行又封京子黃門侍郎珍為陽安侯按:集解引沉欽韓說,謂京子於夷安侯珍為從祖,不應同名。袁宏紀雲封京子寶為陽安侯。
六一六頁一四行尚書鄧訪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袁宏紀“訪”作“防”。
六一六頁一四行謀立平原王得殿本考證萬承蒼雲“得”當作“翼”,安帝紀及章八王傳可據。得又無子,以翼為嗣,安帝緣此貶翼為都鄉侯,註失考正。今按:
據章八王傳,得薨在元初六年,而鄧弘先卒於元初二年,悝、閶卒於元初五年,今誣告弘等,必弘未卒前事,時為平原王者得也。安帝貶翼,追怨其父而遷怒其子耳,安得以此為據,萬說未允。
六一六頁一五行遂廢西平侯廣德葉侯廣宗原作“西平侯廣宗葉侯廣德”,誤,徑據汲本、殿本改正。按:影印紹興本此卷仍有闕佚,取它本補配,故多鬥脫,舉此一例,餘皆不作校記。
六一七頁六行屬長沙*(國)**'郡'*據校補引張□說改。
六一八頁一五行禹曾孫香*(子)**'之'*女為桓帝后據校補引張□說改。
六二0頁二行事見古史考汲本無此五字,殿本作“事見史記”。按:校補謂閩本亦有此五字,殿本依監本轉刊,作“事見史記”,兩說互岐,殆皆非原注所有。
六二二頁九行諸將軍賀集解引何焯說,謂“軍”疑當作“畢”。今按: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效首虜畢賀”,漢書作“皆賀”,諸將畢賀者,諸將皆賀也,何說是。
六二二頁一三行此讒人側目怨禍之時也按:集解王先謙謂東觀記“時”作“府”,當是。
六二四頁一0行饌具*'食'*也據說文補。
六二四頁一五行從九卿復出以憂國可*(知)*也校補謂“知”字衍。通鑑引傳文無“知”字,袁紀作“從九卿復為二千石以憂國可也”,亦無“知”字。今據刪。
六二五頁八行後屬大司馬吳漢共圍囂於冀按:沉家本謂是時圍隗囂於西城,非冀也。“冀”字誤。
六二六頁九行時人歸其長者按:“歸”疑“稱”字之鬥。
六二六頁一0行子損嗣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注“損”作“楫”。
六二八頁四行所見批扺按:汲本、殿本“扺”作“抵”。注同。
六二八頁七行廢於王命集解引沉欽韓說,謂“於”當為“幹”。王先謙謂沉說是,蓋“幹”訛為“於”,因改為“於”也。
六二八頁一二行魯人*(又)*有與曾參同姓名據殿本刪。
六二八頁一三行又一人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乃投杼下機據汲本、殿本補。
六二九頁九行又在*(侈)**'移'*反據汲本改。
六三0頁二行極死則為冤鬼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袁紀“極死”作“殛死”。
六三二頁一一行臣敢忘斯議刊誤謂“議”當作“義”。按:議義通,非必誤字。
六三二頁一三行泣血*(連)**'漣'*如據汲本、殿本改。
六三三頁二行泣*(涕連)**'血漣'*如據易屯卦改。 後一頁
後漢書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 第七
溤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也。'一'好讀書,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二'
注'一'父城,縣名,故城在今許州葉縣東北。汝州郟城縣亦有父城。
注'二'孫子名武,善用兵,吳王闔廬之將也,作兵法十三篇。見史記。
漢兵起,異以郡掾監五縣,與父城長苗萌共城守,為王莽拒漢。光武略地潁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車鄉。'一'異閒出行屬縣,'二'為漢兵所執。時異從兄孝及同郡丁綝、呂晏,'三'並從光武,因共薦異,得召見。異曰:“異一夫之用,不足為強弱。有老母在城中,願歸據五城,以暛功報德。”光武曰“善”。異歸,謂苗萌曰:“今諸將皆壯士屈起,多暴橫,獨有劉將軍所到不虜掠。觀其言語舉止,非庸人也,可以歸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從子計。”光武南還宛,更始諸將攻父城者前後十餘輩,異堅守不下;及光武為司隸校尉,道經父城,異等即開門奉牛酒迎。光武署異為主簿,苗萌為從事。異因薦邑子銚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