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禮記矍相之圃亦在城中西南,近孔子廟。而仲尼墓在魯城門北便之外泗水上,去城一里。葬地蓋一頃,墓墳南北十步,東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墓前有瓴甓為祠□,方六尺,與地平。塋中異木以百數,魯人莫能識也。皇覽曰:“孔子本無祠堂,塋中不生荊棘及刺人草。伯魚頉在孔子頉東,與孔子頉並,大小相望。子思頉在孔子頉南。”案:今墓書孫在祖前,謂此為驕孫祔。
注'四'左傳曰桓十四年宋伐鄭,取牛首。
注'五'地道記曰在城東。
注'六'有騶山,高五里,秦始皇刻石焉。劉薈騶山記曰:“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城東門外有韋賢墓,北有繹山。左傳文十三年邾遷於繹。郭璞曰繹山純石,積構連屬。城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陽山。城北有孟軻頉焉。”
注'七'左傳襄四年戰狐臺,杜預曰縣東南有目臺亭。
注'八'地道記曰:“夏車正奚仲所封,頉在城南二十里山上。”皇覽曰:“靖郭君頉在城中東南陬。孟嘗君頉在城中向門東北邊。”
注'九'史記曰齊宣王九年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
注'一0'左傳文公七年城郚,杜預曰縣南有郚鄉城。隱元年盟於蔑,杜預曰蔑,地名,縣南有姑城。襄十七年齊圍桃,杜預曰縣東南有桃墟。
注'一一'左傳桓十二年盟曲池,杜預曰縣北有曲水亭。地道記“臨淄縣西南門曰曲門,其側有池”。案:魯桓與杞、莒盟,不往齊地,地道為妄。
校勘記
三四二一頁一0行有泛城按:“泛”原鬥“汜”,徑改正。
三四二一頁一一行臨潁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和帝女封臨潁公主,志似脫“邑”字。桓帝時,邊韶為臨潁侯相,蓋公主之子襲封為侯也。
三四二二頁一行覸陵按:前志“覸”作“傿”。
三四二二頁三行輪氏按:前志作“綸氏”。
三四二二頁三行建初四年置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前志潁川郡有綸氏,疑縣不自建初置也。今按:漢書補註王先謙謂“置”疑“復”之誤。
三四二二頁一五行高陵山汝水所出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前志,潁川、汝南俱有定陵,此定陵下但云“有東不羹”,其高陵雲雲在汝南定陵下,今於此處注之,非是。
三四二二頁一六行是文帝繼王位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上下文義,“是”字頗不相屬,疑當作“時”,否則下有“時”字脫去。
三四二三頁五行徐廣曰岸亭集解引惠棟說,謂當作“岸門亭”,諸本缺“門”字。
今按:史記魏世家裴駰集解引作“岸亭”,小司馬索隱引作“岸門亭”。
三四二三頁六行獻帝徙都改許昌按:集解引周壽昌說,謂考獻帝改都許在建安二年八月,改許縣為許昌縣在魏文帝黃初二年,非獻帝徙都時改名也。注誤。
三四二三頁七行成十七年伐*(齊)**'鄭'*至曲洧按:據左傳“齊”當作“鄭”,各本皆未正,今改。
三四二三頁九行克段於鄢按:“段”原鬥“□”,徑改正。
三四二三頁一二行伐魏蜀澤按:殿本考證謂魏世家作“濁澤”,六國年表又作“涿澤”。
三四二三頁一七行史記曰周敬王十九年鄭伐負黍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周本紀無此文。年表是周威烈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