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嚴輯全後漢文作“承候施明”。按:上言“稟氣舒光”,承候與稟氣相對成文,似以作“承候施明”為是。
三二一六頁六行寒暑不減按:開元佔經“減”作“忒”,是。嚴輯全後漢文同。
三二一六頁七行*(地)*至質者曰地而已據開元佔經及嚴輯全後漢文刪。
三二一六頁八行漢用於天而無列焉按:開元佔經“用”作“周”,是。嚴輯全後漢文同。
三二一六頁一0行白虎猛據於右按:“白”原鬥“召”,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二一六頁一三行姮娥竊之以奔月按:“姮”原鬥“恆”,徑改正。
三二一六頁一六行蔽於*(他)**'地'*也據汲本改。
三二一六頁一七行日之薄地其明也按:隋書天文志﹑開元佔經及嚴輯全後漢文“其”上並有“暗”字。
三二一六頁一七行是以望之若火按:隋書天文志及嚴輯全後漢文“火”並作“大”。
三二一六頁一七行故望之若水按:隋書天文志及嚴輯全後漢文“水”並作“小”。
三二一七頁三行五緯經次按:盧校謂晉志及史記正義“經次”皆作“躔次”。
三二一七頁五行至*'地'*則石*'矣'*據開元佔經及嚴輯全後漢文補。
三二一七頁七行逆則彁按:“則”原鬥“時”,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二一七頁七行日與月此配合也按;開元佔經“此”作“以”,嚴輯全後漢文作“共”。
三二一七頁八行地候見晨按:“候”原鬥“侯”,徑改正。
三二一七頁一五行灰滅雨絕世路無由按:殿本“雨”作“兩”。盧校謂宋志“世”作“勢”。
三二一八頁五行張卬“卬”原鬥“卯”,徑改正。按:惠棟補註本出“張卬”二字,謂劉玄傳注引續漢書“卬”作“印”。張森楷校刊記謂案光武紀作“張卬”,袁紀﹑通鑑亦是“卬”字,疑卬字是。然劉玄傳注引續漢書“卬”作“印”,則範書自作“卬”,本志自作“印”也。
三二一八頁一一行使伯常騫攘之汲本“攘”作“禳”,殿本作“穰”。按:攘可通禳,穰則鬥字也。
三二一八頁一三行君之行義*(固應)**'回邪'*按:盧校雲“固應”鬥,據本書改“回邪”。今據改。
三二一八頁一三行穿*(開)**'陂'*池據汲本﹑殿本改。
三二一八頁一四行庸何*(巨)**'懼'*乎據汲本﹑殿本改。
三二一九頁二行或為衝車以撞城按:“撞”原鬥“橦”,徑改正。
三二一九頁一三行燒作室*'門'*校補謂案前書莽傳作“燒作室門”,此脫“門”字。今據補。
三二一九頁一四行校尉公賓就斬莽首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袁紀及荀悅漢紀皆作“公孫賓就斬莽首”,與班﹑範﹑本志異。
三二二0頁四行建武六年九月丙戌按:是年九月丁酉朔,無丙戌,當有鬥。
三二二0頁六行壬寅犯心大星按:盧校謂上有甲子,此當是“丙寅”。
三二二0頁一0行十年三月癸卯按:建武十年三月丁未朔,無癸卯,志文有鬥。
三二二0頁一三行出柳西南行入軫按:“軫”當作“井”,詳下條。
三二二0頁一三行軫為秦蜀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李殿學雲,軫安得為秦﹑蜀,蓋“井”字也,吳越音訛鬥寫耳,觀上文西南行可見。
三二二一頁二行威虜將軍馮駿拔江州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公孫述傳作“破虜將軍”,光武紀又作“威虜將軍馮峻”。
三二二一頁四行公孫晃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晃”一作“光”,述弟也。
三二二一頁五行夷滅述妻宗族萬餘人以上按:“妻”下疑脫“子”字。
三二二一頁八行閏月庚辰火入輿鬼過軫北庚申月在鬥按:此注繫於建武十年三月之後,查建武十年無閏,十一年閏三月,辛未朔,有庚辰﹑庚寅而無庚申,注有鬥。
三二二一頁一0行十二年正月己未按:建武十二年正月丙寅朔,無己未,志文有鬥。
三二二一頁一二行是時西北討公孫述按:集解引張永祚說,謂公孫述在西南,“北”字疑鬥。
三二二一頁一四行置常*'山'*關居庸關以東據盧校補。
三二二二頁三行九月甲午火犯輿鬼十月丁卯大星流按:建武十二年九月壬戌朔,無甲午,十月壬辰朔,無丁卯,注有鬥。
三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