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據補。
三二九八頁一一行*(一)**'八'*瓜同蔕集解引惠棟說,謂符瑞志雲“東平陵有瓜異處共生,八瓜同蔕”。“一”當作“八”。今據改。
三二九九頁一一行皇后兄何進異父兄朱苗皆為將軍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靈帝紀及何後紀皆稱何苗,苗本姓朱,惟見於此。此稱異父兄,而前卷稱同母弟,亦小異。
三三00頁二行又掘徙梨按:“徙”原鬥“徒”,徑改正。
三三00頁一二行*(爾)**'是'*其驗也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0一頁二行大翼原作“翼大”,徑據汲本、殿本乙正。
三三0一頁一四行後祿而尊厚者無餘矣按:校補謂據下文,“後”當作“懷”。 後一頁
後漢書志第十五 五行三 大水水變色大寒雹冬雷山鳴魚孽蝗
五行傳曰:“簡宗廟,不禱祠,'一'廢祭祀,'二'逆天時,'三'則水不潤下。”
'四'謂水失其性而為災也。'五'又曰:“聽之不聰,是謂不謀。'六'厥咎急,'七'
厥罰恆寒,'八'厥極貧。'九'時則有鼓妖,'一0'時則有魚孽,'一一'時則有豕禍,'一二'時則有耳痾,'一三'時則有黑眚、黑祥,惟火沴水。”魚孽,劉歆傳以為介蟲之孽,謂蝗屬也。'一四'
注'一'鄭玄注曰:“虛、危為宗廟。”
注'二'鄭玄曰:“牽牛主祭祀之牲。”
注'三'鄭玄曰:“月在星紀,周以為正,月在玄枵,殷以為正,皆不得四時之正,逆天時之象也。春秋定十五年‘夏五月辛*(卯)**'亥'*郊’,譏運卜三正,以至失時,是其類也。”
注'四'鄭玄曰:“君行此四者,為逆天北宮之政也。北宮於地為水。水性浸潤下流,人所用灌溉者也。無故源流竭絕,川澤以涸,是為不潤下。其它變異皆屬沴。”
注'五'太公六韜曰:“人主好破壞名山,壅塞大川,決通名水,則歲多大水,五穀不成也。”
注'六'鄭玄曰:“君聽不聰,則是不能謀其事也。”洪範曰:“聰作謀。”孔安國曰:“所謀必成當。”馬融曰:“上聰則下進其謀。”
注'七'鄭玄曰:“君臣不謀則急矣。”易傳曰:“誅罰絕理,不雲下也;顓事有知,不雲謀也。”
注'八'鄭玄曰:“聽曰水,水主冬,冬氣藏,藏氣失,故常寒。”
注'九'鄭玄曰:“藏氣失,故於人為貧。”
注'一0'鄭玄曰:“鼓聽之應也。”
注'一一'鄭玄曰:“魚,蟲之生水而遊於水者也。”
注'一二'鄭玄曰:“豕,畜之居閒恚Ф��咭玻�秈�!�
注'一三'鄭玄曰:“聽氣失之病。”
注'一四'月令章句:“介者,甲也。謂龜蟹之屬也。”古今注曰:“光武建武四年,東郡以北傷水。七年六月戊辰,雒水盛,溢至津城門,帝自行水,弘農都尉治*(折)**'析'*為水所漂殺,民溺,傷稼,壞廬舍。二十四年六月丙申,沛國睢水逆流,一日一夜止。章帝建初八年六月癸巳,東□城下池水變赤如血。”
臣昭案:諸史光武之時,郡國亦嘗有水災,而志不載。本紀“八年秋大水”,又云“是歲大水”,今據杜林之傳,列之孝和之前。東觀書曰:“建武八年閒,郡國比大水,湧泉盈溢。杜林以為倉卒時兵□權作威,張氏雖皆降散,猶尚有遺脫,長吏制御無術,令得復熾,元元侵陵之所致也。上疏曰:‘臣聞先王無二道,明聖用而治。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古今通道,傳其法於有根。狼子野心,奔馬善驚。
成王深知其終卒之患,故以殷氏六族分伯禽,七族分康叔,懷姓九宗分唐叔,撿押其奸宄,又遷其餘於成周,舊地雜俗,旦夕拘錄,所以挫其強御之力,詘其驕恣之節也。及漢初興,上稽舊章,合符重規,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之後,以稍弱六國強宗。邑里無營利之家,野澤無兼併之民,萬里之統,海內賴安。後輒因衰麤之痛,脅以送終之義,故遂相率而陪園陵,無反顧之心。追觀往法,政皆神道設教,強幹弱枝,本支百世之要也。是以皆永享康寧之福,無怵惕之憂,繼嗣承業,恭己而治,蓋此助也。其被災害民輕薄無累重者,兩府遣吏護送饒谷之郡。或懼死亡,卒為傭賃,亦所以消散其口救,贍全其性命也。昔魯隱有賢行,將致國於桓公,乃留連貪位,不能早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