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逃法國之後。
此前的好萊塢階段,羅曼·波蘭斯基作為當代最出色的電影家之一,既獲得了電影創作的殊榮,也經歷了個人生活的極端悲劇。由一個不想成為墳墓裡最富有的享樂主義者,蛻變為一個相信人早晚要為自己曾經得到的幸福付出代價的宿命主義者,以及認為人類存在是一種荒謬狀態的懷疑主義者。
就在他心灰意冷,走投無路之際,幾個法國朋友,其中包括那位曾以《泉水瑪儂》的導演、《熊》和《情人》的製片人而蜚聲世界的克洛德·貝里找上門來,邀請他執導影片《苔絲》。這對羅曼·波蘭斯基當然是雪中送炭,是絕處逢生。於是,一次常規電影創作就成了對羅曼·波蘭斯基的生命以及電影創作都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特殊文化行為。
當年,正是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夏蓉在倫敦留給他的這本小說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而他潦倒於洛杉磯時曾經送給另一個情人——德國女演員金斯基閱讀。他當時認為,有朝一日小說改編為電影,金斯基將是最理想的女主角——將一部小說改編為電影的動機和結果竟然和兩個漂亮女人息息相關,羅曼·波蘭斯基的一生和創作正應了中國人那句老話:造化弄人。
托馬斯·哈代的同名小說描寫在一個人類行為由階級差別和社會偏見所左右的世界上,單純和無知如何受到出賣,同時探討了其發生的因果關係。作品試圖說明苔絲一生的悲慘命運都來自於一些偶然因素,這體現出哈代作品的悲觀主義和人類無法改變自身命運的宿命觀。顯然影片《苔絲》的創作十分契合羅曼·波蘭斯基當時的心態,也成為與他此前一貫的黑色幽默、沉迷於人類異常關係的超現實主義風格距離最遠的,最優秀的全新作品。
《苔絲》創造了電影本體和美的極致。假如有人只允許我們選出一部迄今為止法國電影史最有田園風味、最有詩意的影片,那隻能是羅曼·波蘭斯基的《苔絲》。影片連獲愷撒、戛納、奧斯卡電影大獎。那也可能是人類電影史最富於詩意的一次對話。
《苔絲》的成功說明,在人類對話領域沒有“大國”和“小國”之分。我們當然不會忘記,波蘭民族曾經誕生過偉大的科學家哥白尼、居里夫人;還誕生過偉大的音樂家肖邦、魯賓斯坦;也誕生過偉大的電影家羅曼·波蘭斯基、基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slowski)……
羅曼·波蘭斯基、基斯洛夫斯基都是波蘭人,卻分別與法國人合作實踐著自己的電影之夢。這種特殊的創作方式本身就是人類對話精神的呈現。
而法國新一代電影家裡奧斯·卡拉克斯(Leos Carax)以及弗朗索瓦·奧桑(Francois Ozon)的電影創作在顛覆傳統的同時,也體現為與前輩電影大師的人文精神的連結。他們在作品中表現了現代人追問自身時那種寒徹肌骨的荒誕與絕望。這種人的追尋是當代電影的母題,是世界電影幾代電影家對話精神的物質呈現。
20世紀電影在直麵人類靈與肉的衝突,表現人類美好情懷時尤其坦然、純粹、真誠,凸現著人類情感攝魂奪魄、感天動地的魅力。
說起當代電影,沒有人不知道日本國的今村昌平,以及近年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兩部影片《鰻魚》、《赤橋下的暖流》。其實,真正為今村昌平帶來世界性聲譽的是他那部拍攝於1983年的《山節考》。20年後再看這部影片仍然有一種生命的震撼。再過20年,今村昌平的《山節考》也仍然會是上世紀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因為人類將永遠面對人性的拷問,生命的拷問。
今村昌平1926年出生於日本東京一個醫生家庭。1946年進入早稻田大學讀西洋史。1951年大學畢業,進入松竹電影公司從小津安二郎學導演。主要作品有:《哥哥》(獲日本文部省大臣獎)、《豬與軍艦》(獲《電影旬報》十佳影片第七名、第12屆藍綬帶獎十佳影片第一名、日本電影記者協會獎最佳作品獎、NHK十部佳片第三名、1966年電影劇作獎,此片為他獲得世界性聲譽)、《人的蒸發》、《日本昆蟲記》、《諸神的慾望》、《日本戰後史》等等。
今村昌平的風格可以用“挖洞”形容。為了追尋人的存在意義,對人的慾望層深挖、掘根。他所謂的根就是性,就是和父輩的聯絡,和日本民族習俗有關的傳統,以及這些傳統的影響。數十年創作生涯中他把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把日本人的內心世界做了一個詳細的剖析。人們所以認為今村昌平能夠永葆青春,根本原因在於他的電影創作始終貫穿著立足本民族文化,與人類內心、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