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李氏
後魏孝文帝定四姓,隴西李氏大姓,恐不入,星夜乘鳴駝,倍程至洛。時四姓已定訖。
故至今謂之駝李焉。(出《朝野僉載》)
後魏(拓跋氏)孝文帝定四大姓,稱為氏族。隴西的李氏是一個大族,擔心定不上氏族,騎著戴鈴鐺的快駱駝,晝夜兼程,趕往洛陽(魏都)。當時四大姓已經定完,內中有李姓。所以,至今人們稱隴西李姓為駝李。
王氏
太原王氏,四姓得之為美,故呼為釢鏤王家,喻銀質而金飾也。(出《國史補》)
太原的王氏宗族,在定四大姓氏的時候,居其中之一,一族榮耀。被人們稱為釢鏤王家,意是王氏本來就比喻是銀子,又鍍了一層金。
七姓
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趙郡隴西二李等七姓,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乃禁其自相姻娶。於是不敢復行婚禮,密裝飾其女以送夫家。(出《國史異纂》)
唐高宗時,以太原的王氏、范陽的盧氏、滎陽的鄭氏、清河的崔氏和博陵的崔氏,趙郡的李氏和隴西的李氏為七大氏族。這些氏族聲望很高,恥於同其他姓氏的人家通婚。又因為禁止族內自相婚娶,也只好把族中女子外嫁,但不舉行婚禮,秘密把女孩送到丈夫家。
李積
(國史補。積作慎)
李積。酒泉公義琰侄孫,門戶第一而有清名。常以爵位不如族望,官至司封郎中懷州刺史,與人書札,唯稱隴西李積。(出《國史補》)
李積是酒泉公(封號)李義琰的侄子。門戶很高,而且很有聲望。雖然官位做到司封郎中和懷州刺史,但是總覺得官職名稱沒有隴西的李氏高貴。給人寫信時,仍自稱隴西李積。
崔湜
崔仁師之孫崔湜、滌(“滌”原作“湜”,據明抄本改。)等昆仲數人,並有(“並有”二字原缺,據唐《摭言》十二補。)文翰,列官清要。每私宴之際,自比王謝之家。謂人曰:“吾之門第(”門第“原作”人門“,據明抄本改。)及出身官曆,未嘗不為第一。
丈夫當先據要路以制人,豈能默默受制於人。“故進取不已,而不以令終。(出《摭言》)
崔仁師的孫子崔湜、崔滌,弟兄很多,出身高貴,名聲也好。每次弟兄們宴會,自比王導、謝安宗族(王、謝皆氏族),常跟人家說:我們崔家門第出身高貴,官職顯要,都屬一流。大丈夫應該捉柄治人,不能默默地受制於人。所以,總是孜孜不倦地一味追求,但未得善終。
類例
世有山東士大夫類例三卷。其有非士族及假冒者,多不見錄。署雲相州僧曇剛撰。後柳衝亦明族姓,中宗朝為相州刺史。詢問舊老,雲:“自隋已來,不聞有僧曇剛。”蓋懼嫉於時,故隱其名氏。(出《國史補》)
《山東士大夫類例》共三卷。凡是假冒士族和不是士族出身的,都不錄取。署名是相州僧曇剛。後來柳氏也列為氏族,柳衝在中宗時做相州刺史,訪詢老人們曇剛其人。老人們說,從隋朝以來,相州就沒有過曇剛和尚這個人。可以猜想,著這三卷書的人當時因為懼禍,所以匿名。
李嶠
初,李嶠與李迥秀同在廟堂,奉詔為兄弟。又西祖王璋與信安王禕同產。故趙郡隴西二族,昭穆不定,一會之中,或孫為祖,或祖為孫。(出《國史補》)
當初,李嶠和李迥秀一起在朝做官,皇帝下詔讓他們稱為兄弟。西祖王李璋和信安王李禕是親兄弟,所以趙郡的李姓和隴西的李姓很難區別輩份。會見時,有的時候祖孫難辨。
(指兩氏李姓交往)
張說
張說好求山東婚姻,當時皆惡之。及後與張氏親者,乃為甲門(“甲門”原作“申明”,據明抄本改。)四姓。鄭氏不離滎陽,又崗頭盧,澤底李,土門崔,皆為鼎甲。(出《國史補》)
張說家族喜歡同山東人結為姻親,被人看不起。後來,凡是同張說家族結為姻親的,都是學問有成的,被稱為甲門四姓。滎陽鄭氏、崗頭的盧氏、澤底的李氏、土門的崔氏,都是張說家的女婿,都中進士。
楊氏
楊氏,自楊震號關西孔子,葬於潼關亭,至今七百餘年,子孫猶在閿鄉故宅,天下一家而已。(出《國史補》)
楊氏宗族,從西漢楊震號為關西孔子,死後葬在潼關亭,到宋初已七百多年,子孫仍然住在老地方的老房子裡,天下僅此一家。
李益
李尚書益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