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部分(1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齊明帝

齊明帝嘗飲食,捉竹箸,謂衛尉應昭光曰:“卿解我用竹箸意否?”答曰:“昔夏禹衣惡,往誥流言。象箸豢腴,先(”先“原作”告“,據明抄本改)哲垂誡。今睿情衝素,還風反古。太平之跡,唯竹箸而已。”(出《談藪》)

齊明帝在一次吃飯的時候,拿著竹筷子對衛尉應昭光說:“你理解我使用竹筷子的意思嗎?”應昭光回答說:“當初夏禹的衣服穿的平常,他針對流言說,生活過於舒適,使用象牙筷子,會導致腐化的風氣。這是古代的賢人對我們的告誡,如今皇帝你明智地提倡儉樸,發揚古代聖賢的遺風,太平盛世,只有用竹筷子了。”

甄彬

齊有甄彬者,有器業。嘗以一束苧,於荊州長沙西庫質錢。後贖苧,於束中得金五兩,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還西庫。道人大驚曰:“近有人以金質錢,時忽遽,不記錄。檀越乃能見歸,恐古今未之有也。”輒以金之半仰酬,往復十餘,堅然不受。因詠曰:“五月披羊裘負薪,豈拾遺者也?”彬後為郫令,將行,辭太祖。時同列五人,上誡以廉慎。至於彬,獨曰:“卿昔有還金之美,故不復以此誡也。”(出《談藪》)

齊朝的時候有個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才能。他有一次用一束苧麻到荊州長沙西庫作抵押換了一些錢用,後來拿錢去贖苧麻,回來後在麻裡發現用一條手巾包著的五兩金子。甄彬將金子送還西庫。管理西庫的和尚非常吃驚地說:“近來有人用金子抵押換錢。因為匆忙,沒有記清放到什麼地方了,施主拾到後,還能送還,這恐怕是從古到今都沒有的事情。”和尚特意將一半金子還給他作為酬謝,兩個人推辭往復了十多次,甄彬堅決不肯接受。和尚讚歎地說:“五月天氣仍然穿著皮襖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

後來甄彬被任命為郫縣縣令,將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辭行,同時去辭行的一共有五位官員。太祖皇帝告誡一定要注意保持廉潔,唯獨對甄彬說:“你昔日有還金的美名,所以對你就不用囑咐這句話了。”

高允

後魏高允字伯恭,燕太尉中郎韜之子。早有奇度,博通經史。神�(“�”原作“嘉”,據明抄本改)中,與范陽盧玄、趙郡李靈、博陵崔鑑等,以賢俊之胄,同被詔徵,拜中書侍郎領著作,與崔浩同撰書。及浩遇害,以允忠直不苟,特見原宥。性清儉,雖累居顯貴,而志同貧賤。高宗幸其宅,唯草屋數間,布被�袍,廚中鹽菜而已。帝嘆息曰:“古之清貧,豈有此乎?”賜之粟帛。(出《談藪》)

北魏有個人叫高允,字叫伯恭,是燕太尉中郎韜的兒子。他從小就有非凡的胸懷,熟讀經史。神�中年,他和范陽的盧玄,趙郡的李靈,博陵的崔鑑等人一起,以貴族子弟的身份被朝廷錄用,被任命為書侍郎領著作,同崔浩一起撰寫書籍。等到崔浩遇害,因為高允素來忠誠正直,所以被寬恕。高允清廉儉樸,雖然多次擔任重要官職,但性格同貧賤的時候一樣。皇帝到他的家裡,見他家只有幾間草房,幾床布棉被,和幾件半新的袍子,廚房裡只有鹹菜。皇帝感嘆著說:“從古以來清貧的官員沒有超過這樣的。”於是賞給他一些布匹和糧食。

崔光

後魏自太和遷都之後,國家殷富,庫藏盈溢,錢絹露積於廊廡間,不可校數。太后賜百姓負絹,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稱力而去。唯章武王融與陳留侯李崇負絹過任,蹶倒傷踝。太后即不與之,令其空出。時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兩匹。太后問曰:“侍中何少?”對曰:“臣有兩手,唯堪兩匹,所獲多矣。”朝貴服其清廉。(出《洛陽伽藍記》)

北魏自從在太和年間遷移了國都以後,國家豐足。國庫裡的物品多得快要裝不下了,走廊和房屋之間的露天場地,也堆滿了錢幣和布匹,東西多得無法清點。太后決定將多餘的布匹賞給百官,讓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力氣往回拿。官員們都按照自己的能力,拿上布匹回去了。只有章武王融和陳留侯李崇,因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傷了踝骨。太后決定不給他倆布匹了,讓他們兩個人空著手回去了,遭到了人們的恥笑,侍中崔光只拿了兩匹布,太后問他:“侍中為什麼拿得這樣少?”崔光回答說:“我只有兩隻手,所以只能拿兩匹,這已經夠多的了。”朝中的人們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潔。

長孫道生

司空上黨王長孫道生,代人,性忠謹儉素。雖為三公,而居處卑陋。出鎮之後,子頗加修葺。及還嘆曰:“吾為宰相,無以報國,負乘是懼。昔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宅為。今強寇尚遊魂漠北,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