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3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了毀壞各個寺廟的行動。因此,招提寺改名為白馬寺,其他各寺取名時,多數效仿白馬寺。

竺法蘭

竺法蘭,中天竺人也。自言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蘭與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而至之。既達洛陽,與騰同止。少(止少原作步,據《高僧傳》改)時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所謂十地斷結、佛本生(生原作僧,據《高僧傳》改)、法誨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會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愔又於西域得畫釋迦倚像,是優田王旃檀像師第四作。既至洛陽。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陵(陵原作林,據高僧傳改)上,舊像今不復存焉。又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問東方朔,朔雲:“可問西域梵人。”後法蘭既至,眾人追問之。蘭雲:“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朔言有徵,信者甚眾。蘭後卒於洛陽,春秋六十餘矣。(出《高僧傳》)

竺法蘭是中印度人,自己說誦讀經書幾萬章,他是印度許多學者的師傅。當時漢朝使者蔡愔已經到了他們國家,法蘭與摩騰共同決定遊化四方,便一塊兒跟隨漢朝使者來中國,因為他的學生不讓他來,他便秘密起程來到中國。到達洛陽後,與摩騰住在一起。年輕的時候他就通曉漢語,蔡愔從西域帶來許多經書,他就動手翻譯。他翻譯的經書有《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四十二章經》等五部。在都城遷移與賊寇作亂的時候,有四部丟失,未見在江東流傳。唯獨《四十二章經》至今仍在,約有兩千餘字,是中國現存的經書中最早的一部漢譯佛教經典。蔡愔還從西域帶回一幅釋迦牟尼倚坐著的畫像,是優田王旃檀像師第四所繪,畫像帶到洛陽後,漢明帝便讓畫師摹仿製作,安置在清涼臺裡和顯節陵上,舊有的畫像已經不存在了。過去漢武帝在昆明湖底得到了黑灰,問東方朔,東方朔說可以詢問西域佛教徒。後來法蘭僧人來到洛陽,人們都追問他,法蘭說:“在世界的盡頭,被劫火燒穿了,這黑灰就是被燒穿處的灰燼。”東方朔當年所說的話被驗證了,相信的人特別多。

法蘭後來死在洛陽,享年六十餘歲。

康僧會

康僧會,其先康居國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於交趾。會年十餘歲,二親並亡,以至性奉孝。服畢出家,厲行甚峻。為人弘雅有識量,篤志好學,明解三藏,博覽六經,天文圖緯,多所綜涉,辨於樞機,頗屬文翰。時孫權已制江右,而佛教未行。先有優婆塞支謙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來遊漢境。初漢桓靈之世,有支讖譯(譯原作悔,據明抄本改)

出眾經。有支亮,字絕明,亮學於讖。謙又受業於亮。博覽經籍,莫不諳究,世間伎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漢未遇亂,避地於吳。孫權聞其才慧,召見之日,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與韋曜諸人共盡匡益,但生自外域,故吳志不載。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未盡翻譯,己妙善方言,方欲集眾本,譯為漢文。從吳黃武元年至建興中,所出維摩、大般若、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等四十九經。曲得聖儀。辭旨文雅。又依無量壽中本起,制菩薩連句梵唄三契,並注了本先死經等。皆行於世。時吳地初染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江左,興立圖寺,乃杖錫東遊。以吳赤烏十年。初達建業,營立茅茨,沒像行道。時吳國以初見沙門服形,末及其道,疑為矯異。有司奏曰:“有異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恆。

事應察檢。“權曰:”昔漢明夢神,號稱為佛。彼之所事,豈其遺風耶?“即召會詰問:”有何靈驗?“會曰:”如來遷跡,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及八萬四千。夫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為夸誕,乃謂會曰:”若能得舍利,當為造搭,苟其虛妄,國有常刑。“會請期七日。乃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此一舉,今不至誠,後將何及。“乃共潔齋淨室,以銅瓶加幾,燒香禮請。七日期畢,寂然無應。求申二七,亦復如之。權曰:”此欺誑,“將欲加罪。會更請三七日,權又特聽。會請法侶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法雲應降,而吾等無感,何假王憲?當以誓死為期耳。“

三七日暮,猶無所見,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鏗然有聲,會自往視,果獲舍利。明旦,權自手執瓶,瀉於銅盤。舍利所衝,盤即破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