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2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都被說中了。這個寶公與江南那個寶誌公,尚未查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

永那跋摩 法度 通公 阿專師 阿禿師 稠禪師 釋知苑 法喜

法琳 徐敬業 駱賓王

永那跋摩

永那跋摩者,西域僧也。宋元嘉中,東遊渡江,居於金陵祗園寺。宋文帝常謂之曰:“弟子恆願持齋,不殺生命,以身徇物,不獲其志。法師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對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凡庶,所修亦有殊矣。若凡庶者,身賤名微,德不及遠,其教不出於門庭,其言不行於僕妾。若不苦身刻己,行善持誡,將何以用其心哉?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鹹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清則不夭其命,役簡則無勞其力。然後辨鐘律,正時令。鐘律辨則風雨調,號令時則寒暑節。如此則持齋亦已大矣,不殺亦已眾矣。安在乎缺一時之膳,全一禽之命,然後乃為弘濟也。”文帝撫幾嗟嘆,稱善者良久。乃曰:“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理者謂為虛說,滯近教者拘戀章句。如法師者,真所謂開悟明達,可以言天人之際矣。(出《劇談錄》)

永那跋摩是個西域的僧人,劉宋元嘉年間,東遊過江,住在金陵祗園寺中。宋文帝經常對他說:“弟子我很願意遵守佛教戒律,不殺生靈,以身從物;然而一直不能如願。法師您不怕萬里之遙,前來我國遊化,您將怎樣教導我呢?”永那跋摩答道:“是否遵奉教規,貴在心地虔誠,不在具體做什麼事情;辦法在於自己領會,不在別人如何勸導。況且帝王與平民庶人修道的方式與要求是不一樣的。凡屬平民庶人,由於身份卑賤名聲微小,影響範圍也就有限,他們的教化只限於自己一家之內,他們的言論又不被僕婢與妻妾採納;這樣一來,他們如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行善事而守戒觀,信奉佛教的心願還有什麼方式來實現呢?帝王則以四海為家,以萬民為子,每說一句有利於眾生的話,天下百姓都感到高興,每頒行一項有益於社會的政令,就會得到眾人與神靈的擁護。刑罰清明瞭就能使百姓不會無辜喪生,徭役減輕了就能使百姓不會勞累無度。這樣就能分辨鐘律,端正時令;鐘律分清了就能風調雨順,號令適時就能寒暑有節。如能做到這樣,就是最大的遵守戒律了,不被殺害的生命也已經相當多了。那能在乎少吃一兩頓齋飯與能否保全一隻禽鳥的生命呢,這是普濟眾生之舉呀!”文帝以手拍案,連連讚歎稱好。於是說道:“一般人迷信於佛教的深遠道理,僧人們則滯留於眼前的說教;迷信於深遠道理的人實際是迷信空洞的理論,滯留於眼前說教的人則僅僅拘泥於佛經的個別章句。象法師您這樣的見解,真稱得上是理解透徹、融會貫通,可以與您談論天與人之間的種種事情了”

法 度

釋法度,黃龍人也。南齊初,遊於金陵。高士齊郡名僧紹,隱居琅琊之攝山,挹度清真,待以師友。及亡,舍所居山為棲霞寺。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為觀,住者輒死。後為寺,猶多恐懼。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經歲餘,忽聞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投刺於度曰:“靳尚。”度命前之。尚形甚閒雅,羽衛亦眾。致敬畢,乃言:“弟子主有此山,七百餘年矣。

神道有法,物不得幹。前後棲託,或非真實。故死病繼之,亦其命也。法師道德所歸,謹舍以奉給,並願受五戒,永結來緣。“度曰:”人神道殊,無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備門庭,輒先去殺。“於是辭去。明旦,一人送錢一萬,並香燭等,疏雲:”弟子靳尚奉供。“至其月十五日,度為設會,尚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去。既而攝山廟巫夢神告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師矣,今後祠祭者勿得殺戮。“由是廟中薦獻菜飯而已。(出《歙州圖經》)

佛教僧侶法度,黃龍人。南齊初年,雲遊於金陵。高士齊。郡名僧紹,隱居於琅琊的攝山,敬慕法度清明真純,以師友相待。他死的時候,將自己居住的攝山上的宅院。施捨出來作為棲霞寺院。在這之前,有個道士想把寺院的地方作為道觀,結果是誰住在這裡誰就死。

後來這個地方作為佛寺,仍有許多令人恐懼的現象發生。自從法度住在這裡之後,各種妖怪都平息了。過了一年多,忽然聽到人馬鼓角之聲,頓見一人跑過來投名片請謁見在法度面前,自稱:“靳尚”。法度叫他靠近些。靳尚的相貌非常閒雅,隨從的人也很多。他向法度致敬之後,便說道:“我們佔有此山七百多年了,神仙道士有法術,他物不能侵犯。至於前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