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時有惡少,。訝其靈應,到後夜風急,少年以火投屋,四投皆滅。少年嗟感,至明,乃叩頭首過。舒雲:“我無神力,常以誦觀世音為業,每有事,恆得脫免。”(出《辨正論》)
晉朝有個竺長舒,原是天竺人,一心以讀觀世音經為業。以後住在吳中,城內遭火災,房屋接連,屋簷相接,火到之處全都燒燬。長舒家正住在下風口,估計要被燒燬,他一心念觀世音經。火快到舒家,忽然風轉火滅,全縣都異常驚訝。當時有個品質惡劣的少年,對他的靈驗很驚訝,到後半夜,風急,把火投向長舒的房子上,投四次都滅了。少年感嘆不止,到了天亮,便磕頭認過。長舒說:“我沒有什麼神力,常常以誦觀世音經為業,每當有事,總得到脫免。”
潘道秀
潘道秀,吳郡人,年二十餘,嘗隨軍北征。既而軍小失利,秀竄逸被掠,經數處作奴,俘虜異域,欲歸無因。少信佛法,恆至心念觀世音,每夢寐,輒見像,後既南奔,迷不知道,於窮山中,忽睹真形,如今行像,因作禮怡然。不覺安行,乃得還路,遂歸本土。後精進彌篤。(出《冥祥記》)
潘道秀,是吳郡人,年齡二十多歲,曾經隨軍北征。不久,因軍隊小失利,道秀逃跑而被俘,經過幾個地方作奴僕,在域外作俘虜,想回去又沒有辦法。年少時信守佛法,常年誠懇地念觀世音經。每當入夢,總是於是他便高興地施禮。不知不覺平安前行,就走上歸路,迴歸本土。以後他更精心讀經,信奉更誠。
欒 荀
晉欒荀,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嘗作富平令。先從徵盧循,值小失利,船舫遭火垂盡,賊亦交逼,正在中江,風浪駭目,荀恐怖分盡,尤念觀世音。俄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與水齊。荀心知唸經有感,便投水就之,體既浮湧,腳似履地,俄而天軍遣船迎接敗者,於是遂得濟。(出《冥祥記》)
晉朝的欒荀,不知是哪裡的人,少年信佛法。曾經做富平令,先前跟著廬循出征,正趕上有個小小的失利,船遭火而沉沒,賊人也逼近,又正在江心,風浪驚人,欒荀嚇得要死,可還誦唸觀世音經。忽然看見江中有一人,挺身屹立,腰和水齊。欒荀知道是念經有效,就投水奔去。投水後身體就浮上來,腳就象踩著地一樣。一會兒天軍派船救迎敗者,於是欒荀便得救。
張 崇
晉張崇者,京兆杜陵人也。年少奉法,太元中,苻堅既敗,長安百姓千有餘家,南走歸晉,為鎮戎所拘,謂為遊寇。崇與同等五人,手足杻械置坑中,埋築(“築”原作“禁”,據明抄本改。)至腰,各相去二十步,明日將馳馬射之。崇慮望窮盡,唯潔心念觀世音。夜中械忽自破,因得脫走,路經一寺,乃複稱觀世音名,至心禮拜。以一石置前,發誓願雲:“今欲過江東,訴辭晉帝,理此冤魂,救其妻息,心願獲果,此石當分為二。”崇拜,石即破焉。崇至京師,發白虎樽,具列冤狀,帝乃加宥。已為人所略賣者,皆贖為編戶。智生道人目所親見其事者。(出《法苑珠林》)
晉朝的張崇,是京兆杜陵人,年少信奉佛法。太元年間,苻堅已敗,長安有一千多家的百姓,南逃歸晉,被鎮戎所扣,稱他們是遊寇。張崇和他的五個同事,都被帶上手銬、腳鐐推到坑中,已埋到腰部,各自相距二十步遠,準備第二天騎馬射死他們。張崇已經絕望,只淨心念觀世音經。夜裡刑械忽然自己脫落,因而得以脫逃。路過一寺,又稱誦觀世音的名,並誠心禮拜,用一塊石頭放在面前,發誓願說:“現在想要過江東去,向晉帝傾訴,處理這個冤案,救他的妻子兒女,如心願有結果,這塊石頭就應當分為兩瓣。”張崇拜謝。石頭就破為二塊。張崇到了京城,執虎樽(晉設能獻直言者發白虎樽飲酒)全部訴說冤情,皇帝就寬恕了他。那些已經被變賣的人,都贖回為他編了戶。智生道人親眼目睹了這件事。
釋開達
晉沙門釋開達,隆安二年,登隴採甘草,為羗所執。時年大飢,羗胡相啖,乃置達柵中,將食之。先在柵中十有餘人,羗日夕烹菹,唯達尚存。自達被執,便潛誦觀世音經,不懈於心。及明日,當見啖,其晨始曙,忽有大虎,遙逼群羗,奮怒號吼,羗各駭怖迸走,虎乃前噬柵木,得成小缺,可容人過,已而徐去。達初見虎噬柵,謂必見害。柵既穿不入,心疑其異,謂是觀世音力,計諸羗未及,便即穿柵逃走,夜行晝伏,遂得免脫。(出《法苑珠林》)
晉朝有個和尚叫開達,隆安二年,登隴山去採甘草,被羗族所抓。當時正是饑荒年,羗地人吃人,就抓開達放在柵欄中,將要吃他。在柵欄中一共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