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2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說》)

將軍樊噲問陸賈說:“從古到今,人們都說做皇帝的人是上天授給他們以重任,還說事先都有吉祥的徵兆,難道真有這樣的事嗎?”陸賈回答說:“確實有”。接著又說:“眼睛如果跳,就要有美酒佳餚;燈如果冒火花,就能得到錢財;中午喜鵲如果叫,就要有人來;蜘蛛如果聚集,就會有高興事。小事都有這樣的徵兆,大事也應當是這樣。所以說,眼睛跳,就要禱告;燈冒火花,就要拜謝;中午喜鵲叫,就要餵它;蜘蛛聚集,就要放了它。如此說來,更何況是天降下的珍寶,皇帝的重位,不是上天授給,怎麼能夠得到呢?吉祥的寶物就是一種訊號,上天用寶物做為訊號,反映到有德之人的身上,所以說是吉祥的徵兆。上天如果沒有訊號,就是憑著武力也不能得到。”

漢元后

元后在家,嘗有白燕銜石,大如指,墮後績筐中。後取之,石自剖其二。其中有文曰:“母天后地。”乃合之,遂復還合,乃寶錄焉。乃為皇后,常置之璽笥中,謂為天璽也。

(出《西京雜記》)

元后在家時,曾經有個白色的燕子嘴裡面含著塊石頭,象手指甲那樣大。掉下來後落在筐裡。元后揀起石頭,那石頭就自然地分成了兩塊,其中上面寫有文字說:“母天后地。”

於是就又合在一起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就是天書啊。元后後來做了皇后。她經常將這塊石頭放在裝玉璽的盒子裡,稱它是“天璽”。

後漢章帝

後漢章帝永寧五年,條支國獻異鳥,名鳷鵲。其高七尺,解人言語,國太平則群翔鳴焉。(出《王子年拾遺記》)

後漢章帝永寧五年的時候,條支國來獻上了一隻奇異的鳥,鳥的名字叫鳷鵲。它高有七尺,能聽懂人語。這真是國家如果太平,那麼群鳥也會鳴叫啊。

吳大帝

吳孫權獵於武昌樊山下,見一老母,問權何獲,曰:“只獲一豹。”曰:“何不豎其尾?”忽然不見。權稱尊號,立廟于山下。(出《武昌記》)

吳國孫權在武昌樊山下打獵,遇見一個老太太,她問孫權有什麼收穫,孫權說:“只獲得了一隻豹。”老太太說:“為什麼不把它的尾巴樹起?”說完老太太就不見了。孫權稱帝於江東時,在山下為它立了廟。

魏明帝

魏明帝時,泰山下出連理文石。高十二丈,狀如柏樹,其文色彪發,如人雕鏤,自上及下皆合而中開,廣五尺。父老雲:當秦末,二石相去百餘步,蕪沒無有蹊徑。及明帝之始,稍覺相近,如雙闕形。土王陰類,魏為土德,斯為靈徵。又沛國有戊己之地,土德之嘉祥也。乃修戊己壇,黃星炳夜,又起畢昂臺祭之,言魏之分野。歲時皆修祀焉。(出《王子年拾遺記》)

魏明帝時,泰山下出產一種有連理一樣花紋的石頭。有十二丈高,形狀象柏樹。它的花紋和色彩非常鮮明煥發。好象人工雕刻的一樣。上面和下面都連在一起,中間是離開的,有五尺多寬。當地的人們說,在秦朝末年,兩塊石頭相距有一百多步,滿地都是荒蕪的雜草,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等魏明帝之初,發現兩塊石頭漸漸的靠近了,就象皇宮門前兩邊的望樓那樣的形狀。屬土王陰之類,魏時把它叫土德。這是神靈顯現的徵兆。另外沛國有個叫戊己的地方,是土德的吉祥美好的地方。就在那裡修建了一個戊己壇,壇象黃色星星一樣照亮了夜空。又在那裡建起了昂臺,在那上面寫上祭文說:這是魏的分界。從此每年都要修整並在這裡祭祀。

晉司馬氏

水星之精,墜於張掖郡柳谷中,化為黑石,廣一丈餘,高三尺。後漢之末,漸有文彩,未甚分明。魏青龍年,忽如雷震,聞聲百餘里。其石自立,白色,有牛馬仙人及鐶玉玦文字之像。後司馬氏受命,以符金德焉。(出《錄異記》)

水星的精華落到了張掖郡柳谷裡,變成了黑色的大石頭,寬一丈多,高三尺。到了後漢末年,石頭漸漸有了文彩。卻不很分明。到魏青龍年間,忽然象打雷似的震天動地,在百里之外都能聽見,那石頭自己豎立起來,變成了白色,上面有牛馬仙人以及玉鐶玉玦、文字的影象。後來司馬氏做了皇帝,認為是符合了金德。

白燕

魏禪晉之歲,北闕下有一白燕,以為神物,以金籠盛,置於宮中,旬日不知所在,論者以晉金德之瑞。昔師曠時,有白燕來巢,以為瑞應,師曠事晉。古今之議相符矣。(出《王子年拾遺記》)

魏禪晉之年,在北面的皇宮門前有個白色的燕子,人們認為是神物,就用金籠把它裝起來放在了宮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