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參軍,應書判拔萃。其時群總科目人,考官糊名考訖,群讀正矩判,心竊推許。又謂是故工部尚書正甫之弟,斷意便與奏。及敕下,正矩與科目人謝主司。獨正矩啟敘,前致詞曰:“某殺身無地以報相公深恩。一門之內,兄弟二人,俱受科名拔擢。粉骨臠肉,無以上答。”方泣下。語未終,群忽悟是正謨之兄弟。勃然曰:“公是張正謨之兄,爾賢弟大無良,把群販名,豈有如此事,與賊何異?公之登科命也,非某本意,更謝何為。”(出《續定命錄》)
秘書監劉禹錫的兒子鹹允,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也未考中。劉禹錫悲憤惋惜,感到做官的道路太艱難。然而他又太疼愛兒子鹹允了,等到上朝的時候,就將自己著急的心情講給大臣們聽。太和四年,已故吏部侍郎崔群與劉禹錫的交情很深,他見劉禹錫如此悲憤著急,非常想推薦幫助鹹允。這一年秋天,崔群的學生張正謨來到京兆府擔任考官,崔群為了劉禹錫的事特意召見了張正謨,當面將鹹允的功名託付給他,希望能將鹹允選拔上。等到公佈考試錄取的名單及名次時,鹹允的名次排在很後面。崔群大怒,告訴把門的人說:“張正謨來了,不要給他通報。”張正謨的哥哥張正矩以前是河中參軍,在考試時名列前茅。這時崔群是主考官,考官將考完封好的考卷交給主考官,崔群在批閱張正矩的試卷時,十分讚許,又覺得張正矩是已故兵部尚書張正甫的弟弟,所以便決心選拔上報。等到正式批准的公文傳下來以後,張正矩和考官前來拜謝主考官崔群。張正矩首先開口,上前致詞說:“我真是無法報答您的大恩,我們一家兄弟兩個人,都得到推薦選拔,粉自碎骨也無法報答。”他痛哭流涕的話還沒有說完,崔群忽然想到張正矩乃是張正謨的哥哥,勃然變色說:“你是張正謨的哥哥吧,你的弟弟沒有良心,把持考試,販賣功名。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呢?和賊有什麼兩樣。
你考中成名是你的命運決定的,這並不是我的本意,為什麼謝我。“
劉遵古
故刑部尚書沛國劉遵古,大和四年,節度東蜀軍。先是蜀人有富蓄群書。劉既至,嘗假其數百篇,然未盡詳閱。明年夏,涪江大泛,突入壁壘,潰裡中廬舍。歷數日,水勢始平。
而劉之圖書器玩,盡為暴水濡汙。劉始命列於庭以曝之。後數日,劉於群書中,得周易正義一軸,筆勢奇妙,字型稍古,蓋非近代之書也。其卷末有題雲:“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讀周易,著此正義。從茲易號十二三,歲至一人八千口,當有大水漂溺,因得舒轉曬曝。衡陽道士李德初。”劉閱其題,嘆且久,窮其所自,乃蜀人所蓄之書也。於是召賓掾以視之,所謂易號十二三,歲至一人八千口者,一人八千口,蓋大和字也。自上元歷寶應、廣德、永泰、大曆、建中、興元、貞元、永貞、元和、長慶、寶曆至大和。凡更號十有三矣。與其記果相契。然不知李德初何人耳。抑非假其名以示於後乎。(出《宣室志》)
已故刑部尚書劉遵古在大和四年,節制東蜀軍隊,有個當地的蜀人收藏了很多圖書。劉遵古到這裡以後,曾經借過幾百本書看,然而沒有能夠詳細閱讀。第二年夏天,涪江發大水,江水漫過堤岸,淹沒了許多房屋。過了許多天,洪水才退下去,而劉遵古借來的圖書和收藏的古玩,全都讓洪水浸溼和汙染了。劉遵古命令將圖書擺在院子裡曝曬。幾天後,劉遵古在圖書裡發現一本《周易註釋》,字型奇妙古樸,絕不是當代的書。書的末尾有字,內容是:“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為閱讀《周易》,撰寫此《註釋》。從此更改名號十二三,年代到一人八千口時,將有洪水氾濫,因而此書得以舒展曝曬。衡陽道士李德初。”劉遵古閱讀題字,感嘆了很久。清點檢視以後,知道這本書還是蜀人所收藏的。於是召集手下官員,共同來研究所謂的“更改名號十二三,年代到一人八千口時”。大家認為“一人八千口”是“大和”兩個字,自上元開始,經過寶應、廣德、永泰、大曆、建中、興元、貞元、永貞、元和、長慶、寶曆到大和,更改年號十三個,與題字所說的果然相符合。然而不知道李德初是什麼人,也許是起的假名來啟示後人吧!
舒元輿
李太尉在中書,舒元輿自侍御史,辭歸東都遷奉(“奉”字原本闕,據明抄本補)。太尉言:“近有僧自東來,雲有一地,葬之必至極位。何妨取此?”元輿辭以家貧,不辦別覓,遂歸啟護。他日,僧又經過,復謂太尉曰:“前時地,已有人用之矣。”詢之,乃元輿也。元輿自刑部侍郎平章事。(出《感定錄》)
李太尉主持中書省,侍御史舒元輿請假回東都遷墳。李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