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醫經一卷。因精學之,遂名振海內。仕至濮陽太守。子秋夫為射陽令,嘗有鬼呻吟,聲甚湊苦。秋夫問曰:“汝是鬼也,何所須?”鬼曰:“我姓斛斯,家在東陽。患腰痛而死。雖為鬼,疼痛猶不可忍。聞君善術,願見救濟。”秋夫曰:“汝是鬼,無形,云何措治?”鬼曰:“君但縛芻作人。按孔穴(穴原作定,據明抄本改)針之。”秋夫如其言,為針四處,又針肩井三處,設祭而埋之。明日,見一人來謝曰:“蒙君療疾,復為設祭,除飢解疾,感惠實多。”忽然不見。當代服其通靈。(出《談藪》)
又宋明帝宮人患腰疼牽心,發即氣絕。眾醫以為肉症。徐文伯曰:“此發瘕也。”以油灌之,則吐物如發。稍稍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懸柱上,水滴盡,一發而已。病即愈。(出《談藪》)
宋國徐文伯曾與宋國的少帝一起走出樂遊苑門,遇見一孕婦。少帝也擅長診病,他給婦人診視後說:“是個女孩。”又問文伯,徐文伯說:“一男一女。男孩在左邊,青黑色,比女孩小一些。”少帝性子急,令剖婦人腹。徐文伯不忍心,說:“請讓我給她用針,胎兒一定能下來。”於是針那孕婦腳的太陰穴,並用手按摩她的陽明穴。用針後,胎兒隨之落下來,果然和他說的一樣。徐文伯有學問,品德好,不畏權貴,不以醫術為自己的職業,深得張融的賞識,多次任泰山的太守。徐文伯的祖父徐熙之崇尚黃帝和老子,在秦望山過著隱居的生活。有位道士路過他那時向他討水喝,之後留下一隻胡蘆,說:“你的子孫就用這個道術來拯救人世吧,必定能得至二千石的報酬。”徐熙之開啟一看,原來裡面裝的是扁鵲的醫書一卷。於是,他專心致志地學習醫術,終於名振四方。他做官做到濮陽太守。徐熙之的兒子徐秋夫任射陽縣令時,曾經有一次,他聽見鬼在呻吟,聲音非常悽苦。徐秋夫問道:“你這鬼,要幹什麼?”鬼說:“我姓斛斯,家住在陽縣,因患腰痛病死,現在雖然做了鬼但還是疼得不能忍受,聽說你醫術很好,希望你救救我。”徐秋夫說:“你是鬼,沒有形狀,我怎麼給你治療啊?”鬼說:“你只要割草,扎個草人,按著穴位用針就可以了。”徐秋夫按著鬼說的,紮好草人,在四個穴位用了針,又在肩部的三個穴位用了針,又擺酒供食,祭禱之後才把草人埋掉。第二天有人來謝徐秋夫,說:“承蒙你為我治病,又為我設祭,除病解飢,你對我的恩惠太多了,真該好好謝謝你!”說完,忽然不見蹤影。與徐秋夫同時代的人都佩服他能通鬼神。
又,宋明帝的一位宮女患腰痛病,連著心也痛,發病時就不省人事。許多醫生都診斷是肉症,徐文伯診視過後,說:“此病是發症。”給這宮女灌了油之後,她就吐出了象頭髮樣的東西,輕輕撥弄它,有三尺長,頭已經長成蛇的形狀。能動,把它懸掛在柱上,水滴盡後,一根頭髮罷了,病就全好了。
徐嗣伯
徐嗣伯字德紹,善清言,精於醫術。曾有一嫗,患滯淤,積年不差。嗣伯為之診疾曰:“此屍注也,當須死人枕煮服之可愈。”於是就古塚中得一枕,枕以半邊腐缺,服之即差。
後秣陵人張景年十五,腹脹面黃,眾醫不療。以問嗣伯,嗣伯曰:“此石蛔耳,當以死人枕煮服之。”依語,煮枕以服之,得大利,出(出字原缺,據明抄本補)蛔蟲,頭堅如石者五六升許,病即差。後沈僧翼眼痛,又多見鬼物。以問之,嗣伯曰:“邪氣入肝,可覓死人枕煮服之。竟,可埋枕於故處。”如其言又愈。王晏知而問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療之,俱差何也?”答曰:“屍注者,鬼氣也。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滯。得死人枕促之,魂氣飛越,不復附體,故屍注可差。石蛔者,醫療即僻。蛔蟲轉堅,世間藥不能除,所以須鬼物驅之,然後可散也。夫邪氣入肝,故使眼痛而見魍魎。應須邪物以釣其氣,因而去之,所以令埋於故處也。晏深嘆其神妙。(出《南史》)
徐嗣伯字德紹,善談老莊之道,精通醫術。曾有一老婦人,患有滯淤病,多年不愈。徐嗣伯給她診視,說:“這是鬼附身,應該用死人的枕頭煮後服用,可以治好你的病,”於是老夫人從古墓中找到一隻已經半邊腐爛,殘缺不全的死人枕頭,煮後服用,病就好了。後來,有秣陵人張景,十五歲,腹脹,面目焦黃,許多醫生都不給他治了,因此就去找徐嗣伯。徐嗣伯說:“這是石蛔!應該用死人枕煮後服用。”張景按嗣伯的話去做,煮死人枕服用後,去大解,便出了蛔蟲。這些蛔蟲堅硬如石頭,約有六、七寸長。打下蛔蟲後,張景的病就好了。後來還有一位叫沈翼的和尚眼睛疼痛,並常常看見鬼。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