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華者羲、獻,精窮其實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壁,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今泰山嶧山及秦望等碑,並其遺蹟。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李斯書,知(明抄本知作如)為冠蓋,不易施乎。(出《書評》並出《書斷》)
秦丞相李斯說:“上古時期創造出大篆,很是流行,但是這種文字距離現在太古遠了,很多人都不能認識它們。今人對大篆進行了整理、改造、刪去筆劃結構繁蕪的,保留下來合理的,參照著創造出來小篆這種文字。”李斯擅長書法。自宰相趙高往下,都佩服他。他的字刻在各個名山上。碑古、印璽、銅人上刻字,也都出自李斯的手筆。李斯曾書刻秦望紀功石,說:“我死後五百三十年,當有一人代替我的手跡。”李斯知道大篆的精微,才曉得怎樣將它改造成小篆,著有《蒼頡篇》七章。雖然,古代帝王都研究文字,最終還是用文字的使用取代了對文字的研究,這樣,對文字的研究與改造也漸漸淡薄了。上古時期三皇結繩記事,中古時期五帝畫形為書,下古時期三王肉刑。這些,都讓李斯在改造文字時作比較、參考。古文字是上古時期的文字。大篆是中古時期的文字。小篆是下古時期的文字。三古時期的文字是實。草隸是華。將文字的華美髮展到極至的是晉時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而精心研究、深入探討得文字的實質與精髓的,是史籀與李斯。始皇帝用和氏璧琢成帝王之印——玉璽,命令李斯刻石為文記載這件事情。今天尚在的泰山、嶧山以及秦望等碑,都有關於這件事的記載,也成為了傳世的國寶,百世後人書法的楷模。李斯小篆字形出神入化,大篆結構精妙無比。李斯的書法可以說是歷代書法的魁首,卻不容易學習、仿效。
蕭 何
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何使禿筆書。(出羊欣《筆陣圖》)
前漢時的蕭何擅長書寫大篆。前殿建成後,慎思了三個月,為的是給它題書匾額。書成後,來觀看題書的人如流水。蕭何是使用禿筆題寫的匾額。
蔡 邕
後漢蔡邕字伯喈。陳留人。儀容奇偉,篤孝博學,能畫善音,明天文術數。工書,篆隸絕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又剏造飛白,妙有絕倫。伯喈八分飛白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女琰甚賢,亦工書。伯喈入嵩山學書,於石室內得一素書,八角垂芒,篆寫李斯並史籀用筆勢。伯喈得之,不食三時,乃大叫喜歡,若對數十人。
伯喈因讀誦三年,便妙達其旨。伯喈自書五經於太學,觀者如市。(出羊欣《筆法》)蔡邕書,骨氣風透,精爽入神。(出袁昂《書評》並出《書斷》)
後漢蔡邕字伯喈,陳留人,身材高大偉岸,相貌英俊不凡,而且非常孝順,知識淵博。
既能繪畫又通曉音律。天文術數無所不通,而且寫一筆好字。他的篆書、隸書,可稱得上是絕世之作。蔡邕尤其善於書寫八分字,字形結構多變化,深得其中的靈妙。古往今來,沒有人能超過他。蔡邕又創造了飛白字型,精妙絕倫。他書寫的八分飛白出神入化,大、小篆書達到神妙的境界。蔡邕有個女兒叫蔡琰,很是賢慧,也會書法。蔡邕去嵩山學習書法,在一個石室裡得到素書一部,八角放光,用篆書記載著李斯、史籀書法用筆的態式、構造。蔡邕得到這部書後,高興得一天沒吃飯,大喊大叫,象面對著許多人似的。蔡邕將這部書研讀了三年,深得書中的精奧,使他的書法達到極高的造詣。蔡邕親手書寫《五經》,放在太學中,去觀賞的人象集市上的人一樣多。蔡邕的書法,風骨不凡,氣韻靈動,超凡脫俗,是神妙的藝術品。
崔 瑗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駰。子玉官至濟北相,文章蓋世,善章草書。師於杜度,媚趣過之,點畫精微,神變無礙,利金百練,美玉天姿,可謂冰寒於水也。袁昂雲:“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隱謂之“草賢”,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出《書斷》)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他曾祖叫崔蒙,父親叫崔駰。崔瑗為官一直升任到濟北的宰相。
他寫的文章舉世聞名。尤其寫一手好草書。崔瑗的草書師於杜度,筆劃精微,善於變化,象金子經過百鍊,如美玉麗姿天成,造詣超過他的老師杜度,只是過於追求媚俗,有些浮華。
袁昂說:“崔瑗的書法象高峰阻日、孤松一枝,鶴立群峰之首。”王隱稱崔瑗為“草賢”,說他章草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小篆臻於妙境極至。
張 芝
張芝字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