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兵器包圍崔生的院子,叫他們抓捕磨勒。磨勒呢,手持匕首,飛出高牆,輕如羽毛,快如鷹隼。儘管箭矢如雨,卻沒能射中他,頃刻之間,不知去向。崔家卻是一片驚慌,一品也有些後悔和後怕,每到晚上,配備了很多持劍執戟的家童自衛巡邏,這樣做了一年多。十多年後,崔家有人看見磨勒在洛陽市賣藥,面貌還和從前一樣。
侯彝
唐大曆中,有萬年尉侯彝者好尚心義,嘗匿國賊。御史推鞫理穹,終不言賊所在。御史曰:“賊在汝左右膝蓋下。”彝遂揭階磚,自擊其膝蓋,翻示御史曰:“賊安在?”御史又曰:“在左膝蓋下。”又擊之翻示。御史乃以鏊貯烈火,置其腹上。煙烽焪,左右皆不忍視。彝怒呼曰:“何不加炭!”御史奇之,奏聞。代宗即召見曰:“何為隱賊,自貽其苦若此?”彝對曰:“賊臣實藏之。已然諾於人,終死不可得。”遂貶之為端州高要廚。(出《獨異志》)
唐代宗大曆年間,萬年尉侯彝非常講義氣。他曾經藏匿過國家要犯。御史審問他時已經理屈詞窮,可他就是不說要犯在什麼地方。御史說:“賊在你左右膝蓋下。”侯彝便揭臺階上的磚,擊打自己的膝蓋,指給御史看,並說,賊在那?御史又說,在左膝蓋下。他又擊打左膝給御史看。御史又用錢鏊裝炭火。放在他的肚子上,煙氣騰騰,左右在場的人都不忍看。侯彝卻大怒喊叫說,為什麼不再加些炭?御史也感到驚奇,便上奏皇上。唐代宗召見了候彝,說:“你為什麼要藏賊,你這樣自找苦吃?”侯彝回答說,這個賊確實是我藏的。我已經事先向他做了承諾,就是死了我也不能食言。後來他被貶為端州高要縣尉。
僧俠
唐建中初,士人韋生移家汝州,中路逢一僧,因與連鑣,言論頗洽。日將夕,僧指路歧曰:“此數里是貧道蘭若,郎君能垂顧乎?”士人許之,因令家口先行。僧即處分從者,供帳具食。行十餘里,不至。韋生問之,即指一處林煙曰:“此是矣。”及至,又前進。日已昏夜,韋生疑之,素善彈,乃密於靴中取張卸彈,懷銅丸十餘,方責僧曰:“弟子有程期,適偶貪上人清論,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僧但言用行。是僧前行百餘步,韋生知其盜也,乃彈之。僧正中其腦。僧初若不覺。凡五發中之,僧始捫中處,徐曰:“郎君莫惡作劇。”韋生知無可奈何,亦不復彈。良久,至一莊墅,數十人列火炬出迎。僧延韋生坐一廳中,笑雲:“郎君勿憂。”因問左右:夫人下處如法無?復曰:“郎君且自慰安之,即就此也。”韋生見妻女別在一處,供帳甚盛,相顧涕泣。即就僧,僧前執韋生手曰:“貧道盜也,本無好意。不知郎君藝若此,非貧道亦不支也。今日固無他,幸不疑耳。適來貧道所中郎君彈悉在。”乃舉手搦腦後,五丸墜焉。有頃布筵,具蒸犢,犢上劄刀子十餘,以韭餅環之。揖韋生就座,復曰:‘貧道有義弟數人,欲令謁見。“言已,朱衣巨帶者五六輩,列於階下。僧呼曰:”拜郎君!汝等向遇郎君,即成齏粉矣。“食畢,僧曰:”貧道久為此業,今向遲暮,欲改前非。不幸有一子技過老僧,欲請郎君為老僧斷之。乃呼飛飛出參郎君。飛年才十六七,碧衣長袖,皮肉如臘(明抄本“臘”作“脂”)。僧曰:“向後堂侍郎君。”僧乃授韋一劍及五丸,且曰:“乞郎君盡藝殺之,無為老僧累也。”引韋入一堂中,乃反鎖之。堂中四隅,明燈而已。飛飛當堂執一短鞭,韋引彈,意必中。丸已敲落,不覺躍在樑上,循壁虛躡,捷若猱玃。彈丸盡,不復中。韋乃運劍逐之,飛飛倏忽逗閃,去韋身不尺。韋斷其鞭數節,竟不能傷。僧久乃開門,問韋:“與老僧除得害乎?”韋具言之。
僧悵然,顧飛飛曰:“郎君證成汝為賊也,知復如何。”僧終夕與韋論劍及弧矢之事。天將曉,僧送韋路口,贈絹百匹,垂泣而別。(出《唐語林》,明抄本作出《酉陽雜俎》)
唐德宗建中初年,讀書人韋生舉家遷往汝州,中途遇一僧人,便和他並轡而行,彼此言論很融洽。天快黑時,僧人指著一個岔路說:“離這裡不遠是我的寺廟,您能不能到那去住一宿?”韋生答應了,叫家人先走。僧人讓他的隨從先走,回去準備食宿用品。走了十餘里還沒到,韋生問僧人。僧人指一處林煙說,這就是。可是,走到那後又往前走了。這時,天已經黑了,韋生有點疑心,他平常就擅長射彈弓,他便悄悄地從靴中取出彈弓,懷中有銅丸十多粒。這才以責備的口氣問僧人:“我的行程是有日期的,方才見到你,由於言談投機,便應邀而來,現在已經走了二十里啦,怎麼還沒到?”僧人只說走吧,他自己往前走了百多步,韋生看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