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是常山人,父親薛鄴為鄻鄉縣亭長,母親是陳氏,跟隨薛鄴居住在亭旁的房子裡。薛鄴家境貧寒,每天夜晚,靈芸與母親便與鄰居婦女聚在一起紡線,用麻繩與草辮點火照明。靈芸十五歲時,容貌秀麗絕倫,鄉間的小夥子大都在夜晚前來偷看,但是一直見不到她的面。鹹熙元年(公元264年),谷習出任常山郡太守,聽說亭長薛鄴有位美女而家境十分貧寒,當時文帝正在挑選良家女子進宮,谷習便用千金巨資買到靈芸,把她獻給文帝。靈芸聽說要跟父母分手,一連幾天長呼短嘆,淚水溼透了衣襟。待到上車登路的時候,便在車上用玉製痰盂盛裝眼淚,白玉痰盂都被淚水染成了紅色。從常山出發直至京都,盂內的淚水便凝結如濃血。元帝派了十輛車出城迎接靈芸,車輪鑲嵌著鏤金圖案,車轂圖畫著鮮豔的油彩,車欄前面也有各種珠寶裝飾,懸掛的是銜百子的寶鈴,行進途中鈴聲和鳴,響徹林野。駕車的是青色雙蹄的牛,每天能走三百里路,是屍塗國進獻給朝廷的。牛腳象馬蹄子一樣。大路兩旁焚燒起石葉香,這種石頭層層迭迭狀如雲母,焚燒放出的香氣能怯除瘟疫等疾病,這是腹提國進獻的物產。靈芸距離京城還有幾十裡遠,沿途便點起了綿延不絕的燭光,趕車的徒眾擁擠在路上,塵土飛揚遮蔽了星月的光芒,當時人們稱此為“塵霄”。沿途又築起了高達三十丈的土臺,臺下燃起一排排蠟燭,此臺名為燭臺,遠遠望去有如一排排星辰落在地上。在大道旁邊,每隔一里埋設一根五尺高的銅柱,用以標誌里程。所以走路的人口誦歌謠道:“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闕望崔嵬。清風細雨雜香來,土上出金火照臺。”當時在道旁樹立銅柱以計里程,這就是“土上出金”所指的意思。而“火照臺”的意思就是火在土的下面,指的是由一排排蠟燭映照著土臺。漢代是火德王、魏代是土德王,“火照臺”即火伏而土興。也就是漢亡而魏興。“土上出金”則隱喻魏滅而晉興。
當靈芸距離京城十里遠時,魏文帝則乘坐雕玉專車,觀望車隊與人眾的盛況,看罷嘆道:“前人形容說‘朝為行雲,暮為行雨’,如今是非雲非雨,非朝非暮。”於是將靈芸的名字改為“夜來”。夜來入宮後加倍地受到寵愛,有位外國使臣為夜來進獻上一件鑲嵌著明珠龍鳳的寶釵,文帝便說:“佩帶較輕的明珠翡翠釵都有些不勝其重,何況這麼重的龍鳳釵呢!”於是沒讓送進後宮。夜來的針線活極為巧妙,雖然住在帷幕重重的內室,但不用燈燭照明,一件衣服很快就能裁製而成,所以凡不是夜來縫製的衣服,文帝一概不穿。宮裡的人都稱她為神針。
孫亮姬朝姝
孫亮作綠琉璃屏風,甚薄而瑩澈,每於月下清夜舒之。嘗愛寵四姬,皆振古絕色:一名朝姝,二名麗居,三名洛珍,四名潔華。使四人坐屏風內,而外望之,如無隔,唯香氣不通於外。為四人合四氣香,此香殊方異國所獻,凡經歲踐躡宴息之處,香氣沾衣,歷年彌盛,百浣不歇,因名《百濯香》。或以人名香,故有朝姝、麗居、洛珍、潔華香。亮每遊,此四人皆同與席,使來侍,皆以香名前後為次,不得相亂。所居室為《思香媚寢》。(出《王子年拾遺記》)
孫亮製作了綠色琉璃屏風,薄薄的琉璃片晶瑩透澈,他常常在清涼的夜晚於月光下面將屏風展開。孫亮有四個深受寵愛的美人,都是絕代佳麗,第一個名叫朝姝,第二個名叫麗居,第三個洛珍,第四個潔華。他讓四人坐在屏風後面,自己從前面觀望,就象中間沒有隔著什麼東西似的,看得清清楚楚。只是後面的香氣透不過來,這是四名佳人合在一起散發出來的一股香氣。這種香氣有別於異域他國所貢獻的諸種香,凡在常年有人踐踏的宴會休息場所,有這種香氣沾上衣服,時間越久香味越濃,洗滌百遍也不減退,所以起名叫百洗香。或者以人名稱呼這種香,於是就有朝姝香、麗居香、洛珍香、潔華香。孫亮出遊時總是帶上這四位美人,讓她們與自己一起赴筵席,讓她們侍奉自己時,也都以香名的先後次序依次排列,不許顛倒,他的居室叫做“思香媚寢”。
蜀甘後
蜀先主甘後,沛人,生於賤微。裡中相者雲:“此女後貴,位極宮掖”。及後生而體貌特異,年至十八,玉質柔肌,態媚容冶。先主致後於白綃帳中,於戶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河南獻玉人,高三尺,乃取玉人致後側,晝則講說軍謀,夕則擁後而玩玉人。常稱玉之所貴,比德君子,況為人形,而可不玩乎?甘後與玉人潔白齊潤,觀者殆相亂惑。嬖寵者非唯嫉甘後,而亦妬玉人。後常欲琢毀壞之,乃戒先主曰:“昔子罕不以玉為寶,《春秋》美之,今吳、魏未滅,安以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