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部分(3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為絞車,舉鐵網而出之。

故名其所為珊瑚洲。久而不採,卻蠹爛糜朽。(出《洽聞記》)

漢宮的積草池中有珊瑚一株,高一丈二尺,一干三枝。上面有四百六十三個枝條。這是南越國王趙佗獻來的。名叫“烽火樹”。夜間發光,總像要燃燒的樣子。

鬱林郡有珊瑚市,是下海人賣珊瑚的地方。這裡的珊瑚呈碧綠色,一株株各有幾十個枝杈,枝間沒有葉。大的高五六尺,小的只有一尺多。善於潛水的人說,海里有個珊瑚宮殿。

漢元封二年的時候,鬱林郡獻來一個珊瑚婦人。皇帝讓人把它擺放在殿前,稱它為“女珊瑚”,一時間居然枝繁葉茂。到靈帝時,這株珊瑚樹便死了。人們都認為這是漢室將要衰敗的徵兆。

柫箖國靠大海,離都城兩千裡,有飛橋。渡海向西,到且蘭國。且蘭國有積石山,積石山南有大海。海中珊瑚生於水底。用大船把鐵網投入海中,珊瑚初生像竹筍,一年左右的時間,它就從網眼挺出來,變成黃色,枝椏交錯。小的三尺左右,大的一丈有餘。三年以後變成青色。用鐵器斬斷它的根部,在船上準備一個絞車,把鐵網絞上來,珊瑚便採上來了。所以這裡名叫“珊瑚洲”。長時間不採,珊瑚就會朽爛。

四寶宮

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按屏風、雜寶帳,設於桂宮。時人謂之四寶宮。(出《拾遺錄》)

武帝做了“七寶”床、“雜寶”按屏風、“雜寶”帳,都放在桂宮裡。當時人們稱桂宮為“四寶”宮。

延清室

董偃常臥延清之室,以畫石為床,蓋石文如畫也。石體盛輕,出郅支國。上設紫琉璃帳,火齊屏風,列靈麻之燭,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雜寶飾之。視者於戶外扇偃。偃曰:“玉石豈須扇而後清涼耶?”侍者屏扇,以手摹之,方知有屏風也。偃又以玉精為盤,貯冰於膝前。玉精與冰同潔徹,侍者言以冰無盤,必融(“融”原作“翮”,據明抄本改)溼席,乃和玉盤拂之。落階下,冰玉俱碎。偃更以為樂。此玉精千塗國所貢也,武帝以此賜偃。哀平之世,民皆猶有此器,而多殘破。王莽之世,不復知所在。(出《拾遺錄》)

董偃常臥於延清室,用畫石做床。之所以叫“畫石”,大概石的花紋像畫。這種石頭體大而輕,出自郅支國。床上有紫色的琉璃帳幔,有用火齊寶石做的屏風,排列著用靈麻做的蠟燭,還有用紫玉做的盤子。床似一條彎曲的龍,全都用雜色寶物裝飾起來。侍者在窗外給董偃扇風。董偃說:“難道玉石也需要扇風之後才清涼嗎?”侍者收攏扇子,用手一摸,才知道有屏風。董偃又用玉精做的盤子,盤子裡盛滿冰塊放在膝前。玉精與冰都是潔白透明的物品,侍者見了忙說:“冰塊不用盤盛著,一定會化了溼席的!”說著他急忙伸手一拂,玉盤與冰全都落地摔碎。董偃便開懷大笑。這種玉精是千塗國貢進的,漢武帝又賜給董偃。哀帝建平年間,百姓家還都有這種器物,但多半已經殘破。王莽的時候,不再知道哪兒有了。

玉如意

吳孫權時,有掘得銅匣,長二尺七寸,以琉璃為蓋。又一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龍虎及蟬形。莫能識其由。使人問綜。綜,博物者也。曰:“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氣,平諸山阜,處處埋寶,以當王氣。”此蓋是乎?(出《酉陽雜俎》)

東吳孫權的時候,有人從地下挖出一個銅匣,長二尺七寸,用琉璃做的蓋。還有一枚白玉如意。凡是用手拿的地方,都刻有龍、虎和蟬的形象。誰也不知這是為什麼。於是就派人去問綜。綜就是一位博學多識的人。他說:“過去秦始皇因為金陵有天子氣,平了許多山嶺,到處埋寶,用來鎮壓王氣。”這種說法可能是對的吧?

七寶鞭

晉明帝單騎潛入,窺王敦營。敦覺,使騎追之。帝奔。仍以七寶鞭顧逆旅嫗,扇馬屎。

王敦追之人,見馬屎,以為帝去已遠。仍寶鞭,不復前追。(出《中說》,黃本作“出《世說》”)

晉明帝單槍匹馬潛入王敦的兵營窺探敵情,被王敦發覺,王敦就派騎兵追他。他在奔逃的路上,就用他的七寶鞭僱客棧裡的老婦把馬屎用扇子扇涼。王敦派來追趕他的人見馬屎都涼了,以為他已經跑遠了,又豔羨這寶鞭十分珍貴,便不再追他。

犀 導

晉東海蔣潛,嘗至不其縣。見林下踣一屍,已臭爛。烏來食之。輒見一小兒,長三尺許,來驅烏。烏乃起。如此非一。潛異之,乃就看之。見死人頭上著通天犀導,價數萬錢,乃拔取之。既去,眾烏爭集,無復驅者。潛後以此導上晉武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