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出了這樣的決定之後,李全派出大批細作,渡江南下,隨時觀察湖州的戰事以及觀察南宋的局勢發展,結果是果真讓他不幸料中,濟王的叛軍還真是不爭氣,包括他派出的劉寶在內,湊起來的幾萬人,在短短几天時間裡,便被臨安朝廷派出的軍隊給打了個灰飛湮滅,連濟王都跑了個不知所蹤,這一下濟王的叛亂就此宣佈失敗,讓李全出了一身的冷汗。
李全以前是很瞧不起南宋的軍隊的,覺得宋軍貪戀享樂,嚴重缺乏訓練,上陣打仗士氣低落,戰將也是一幫酒囊飯袋,根本不足為慮,但是透過這次朝廷派兵平叛之戰,他發現其實宋軍並非他所想的那麼無能,起碼是臨安京師的軍隊戰鬥力還是相當強悍的,要不然的話,他派出的劉寶所率的那支兵馬,也不可能在紅介山一戰,一天之中便全軍覆沒。
他開始慶幸自己清醒過來的快了,要是他當初按照和濟王的約定發兵南下攻宋的話,現在恐怕就已經泥潭深陷無法拔足了,等待他的是什麼結局,他真是不敢想。
於是當他得知了濟王兵敗的訊息之後,立即便轉變了態度,寫了一份請罪的奏摺,將所有責任都推到了濟王的身上,說是受到了濟王的蠱惑,才會一時糊塗派兵支援濟王登基的,請朝廷原諒他的做法,為此他還派人潛入京城,給史彌遠一黨大肆行賄了一番,請他們為他說項,不要再追究他湖州之事了。
高懷遠弄清楚了這些事情之後,大為光火,大罵李全狡猾,於是立即親筆寫了奏章,派人送到臨安,向朝廷陳述李全的種種罪責,並且將他在湖州起獲的李全和濟王來往的書信以及抓獲的李全軍的頭目送至朝廷,要求以大逆不道之罪帶兵去討滅李全。
可是當他的奏摺送至了京師之後,又一次在朝中引發了一場爭論,趙昀看罷了高懷遠的奏摺之後,當即是勃然大怒,想要答應高懷遠,讓高懷遠領兵一鼓作氣,出兵去討剿李全軍,而另一方面史彌遠一黨因為一是繼續奉行他們的主和路線,一方面是收受了李全大量的財物賄賂,不同意派兵攻打李全。
史彌遠一黨的理由就是,現在國內因為濟王的事情尚未完全穩定下來,而且濟王尚未被捕歸案,隨時還都有可能會作亂,現在出兵攻打李全,一是會給濟王重新作亂的機會,另外一個會消耗大量的軍力財力,使剛剛穩定下來的邊境局勢更加複雜,一旦討剿李全不利的話,會使京東局勢更加惡化等等。
反正是史彌遠一黨極盡可能,編造出各種原因,不同意高懷遠領兵征討李全,而保皇派這邊,鄭清之終於站出來,領著一批大臣,極力支援發兵攻打李全,這件事在朝廷之中一直爭論了許多天,也未能作出發兵的決定。
結果是這件事就這麼拖了下來,朝廷那邊只顧著爭論這件事,同時還要關注國內各地在霅川之變之後的動靜,卻把高懷遠給晾在了湖州,也沒安排新的湖州知州赴任,高懷遠只好以制置使的身份,暫時在湖州全知湖州一帶的軍政大事。
於是高懷遠閒著也是閒著,一邊繼續搜捕濟王以及支援濟王的餘黨,一邊在湖州城大展拳腳,利用他手中的兵力,重建並且修繕被戰火摧毀的湖州城城牆,同時也關注當地的民生事務,整頓當地的吏治,賑濟因為這次戰亂受到波及的當地百姓,大力發展當地的經濟,一時間在湖州城當起了個地方官,倒也大大的實現了一下他胸中的抱負,短時間之內,便將湖州一帶的局勢給穩定了下來。
就這麼高懷遠一直在湖州城呆了兩個多月,朝廷那邊才總算是來了訊息,最終還是沒有答應他兵發淮東征討李全的奏請,下旨要他領兵回京赴任,在京城裡面接手殿前司都指揮使的職位。
高懷遠領了這份聖旨,表面上恭順的答應了下來,私底下里卻是大罵史彌遠一黨誤國,如此縱容李全,無疑是在養虎為患,遲早南宋可能會因為史彌遠一黨如此的作為,付出慘重代價的。
但是罵歸罵,高懷遠眼下也不得不回京師去,因為這次隨著聖旨一起來的還有史彌遠一封信,史彌遠在信中對於高懷遠的這次表現大家讚賞,在信中還提及了以前他們的默契,要他這次不要執意出兵攻打李全,還是要以國事為重云云,並且特意提及,這次他高懷遠破格被擢升並且全知殿前司都指揮使一職,乃是他極力促成的,擺明了就是告訴高懷遠,你的升遷可是要看我的眼色行事的,你最好老實一點,繼續跟著我做事,否則的話,他史彌遠能叫你上,自然也能叫你下。
高懷遠自然是讀得懂史彌遠心中的潛臺詞,嘆息一聲之後,將軍中諸將召集起來,安排移交地方防務,並且將湖州城移交給了新赴任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