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京東起兵抗金的紅襖軍將領,早年此人乃是一個鐵匠,孔武有力,起兵之後很快就歸於李全麾下,也是一個行軍打仗多年的傢伙,和其他人不同的是,李全對這個於潭有恩,於潭十分忠於李全,故此在李全手下也是一個心腹之人,要不然的話,李全也不會讓他獨自領兵陳駐在仁和鎮了!
於潭得知宋軍渡河打算從楚州側翼進逼楚州的時候,一刻不敢怠慢,立即率軍在仁和鎮擺開了防線,打算以仁和鎮外的小河為天然屏障,阻止宋軍繼續前進,而仁和鎮乃是黃嚴北上楚州的一個必經之地,唯有突破這裡,才能打通通往楚州的道路,否則的話,他就無法達成和高懷遠會師楚州城下的目的,更大的問題是留下一支李全軍,會威脅到高懷遠主力兵馬的側翼,一不小心這支李全軍就可能會切斷高懷遠主力部隊和寶應縣後方的補給道路。
所以仁和鎮就成了黃嚴眼中必須拔除的一顆釘子,黃嚴領兵渡河之後,便很快抵達了仁和鎮西南方向的小河南岸,在這裡和於潭麾下的兵馬形成的對峙的形式。
黃嚴親自沿著小河檢視了當地的地形,這裡乃是洪澤湖一帶重要的產糧之地,擁有各種水旱良田過萬畝,地勢平坦低窪,但是好在這個季節尚未進入雨季,多處地面還很是乾燥,比較利於騎兵的展開。
於潭主要依仗的就是仁和鎮外的這條無名小河,陳兵於河北岸,並且構築了不少工事,沿著河岸,更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打定了主意在這裡要擊宋軍於半渡之中,然後將宋軍趕回揚州城去。
看罷了整個戰線之後,黃嚴心裡面便有了主意,現在的黃嚴能成長成為忠順軍的主將,麾下能率領兩萬多兵馬,那可是憑著真本事混上來的,以前他在棗陽,和金軍大大小小的戰鬥打了也不下數十場之多,比起河對面的於潭來,在作戰經驗上一點也不遜色於他,而且黃嚴最大的優勢不單單是武功和作戰經驗上面,最重要的是他曾經系統的跟著高懷遠和孟珙,學過不少的兵書戰策,對於戰場的形勢把握方面,即便是在整個南宋將領之中,也算是前列之人,更何況他麾下的忠順軍將士,多經歷過和金軍殘酷的戰爭歷練,絲毫不懼上陣殺敵,這一仗就讓黃嚴有了充分的優勢。
在看罷了敵軍佈防的情況和當地的地形之後,黃嚴立即召集麾下將官開始了安排,並且在他領兵抵達仁和鎮以南之後的第二天,宋軍便開始行動了起來。
這條河看似是一條敵軍的有效防線,但是在這個季節之中,河水正處於一個枯水期,水深很是有限,並不能有效的阻斷忠順軍渡河,黃嚴就是看中了這一點,他親自坐鎮陣前,令麾下兵將每人準備了一根原木或者是木板,戰鼓一響,全軍便開始動了進攻,每個兵卒都扛著木頭抑或是木板、沙袋之類的東西,飛奔向小河,紛紛將這些東西投入河中。
一個人大概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七八千人一起朝小河之中投擲雜物,那麼這樣的工程量就相當可觀了,而且忠順軍將士受命只要丟下東西,就立即撤離河岸,所以整個軍隊都奔到河邊之後,丟下東西扭頭便走,在很短的時間之中,便將一段河道給填埋堵塞了起來。
宋軍的行動度非常迅,而於潭將麾下兵馬沿著河道佈置,使他麾下的兵馬變得鬆散,他這麼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因為他無法提前預知宋軍將會選擇何處渡河,故此才會這麼安排,假如他採取攻勢的話,就可以集結兵力和宋軍一戰,但是因為這段時間李全軍連續傳來的失利的訊息,讓於潭有些擔心自己不是宋軍的對手,不敢渡河去迎戰殺來的忠順軍,那樣的話他怕背水一戰對他不利,結果造成了他的兵力很是分散。
當宋軍突然間集結起來採用這樣的突破方式的時候,於潭雖然很快領兵趕到了宋軍填埋河道的地方,但是卻已經有些晚了,於是只得領兵佔據河北岸,一邊放箭阻止宋軍填埋河道,一邊佈置防線,試圖阻止宋軍渡河。
黃嚴這次是他來淮東所指揮的第一場比較大規模的戰鬥,所以他在看到兵將已經鋪平相當寬一道通道之後,便立即手持一杆精鋼大槍,身先士卒領一千陷陣士暴喝一聲,一馬當先的朝著河對岸殺了過去。
忠順軍裝備質量雖然比不上殿前司諸軍,但是這次在他們到達鎮江府之後,高懷遠卻假公濟私,從鎮江府兵械庫之中調撥給黃嚴了不少器甲,使他的忠順軍裝備質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加上他領兵到達揚州之後,黃嚴少不得去拜見一下高建,高建現在視黃嚴也為自家人,當做侄子看待他,毫不吝嗇的又支援了他一批器甲,更是令忠順軍的裝備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懷遠他們父子二人這才算是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