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的開發建設是分不開的。
但現在,朱永興結盟占城,遏制了阮氏向南擴張的步伐。如果不想與明軍大規模開戰,阮氏便只能向西侵掠真臘,或向西北攻擊南掌。按照目前鄭阮戰爭相持不下的態勢,朱永興認為阮氏多半不會愚蠢到選擇前者。
“戰爭為政治服務。”朱永興說到了最後的重點,目光從祁三升和高啟隆臉上掃過,“湄公省遠在海外,通訊聯絡頗費時日,吾不便直接指揮下令,便需要湄公省文武相濟,精誠團結,臨機決斷。”
明朝以武立國,接受宋代教訓,起初沒有采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級別。明太祖朱元璋還明確規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又設定最高軍事機構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
而且,朝廷各衛的指揮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軍事長官都指揮使為正二品,要高於本省的行政長官布政使(從二品)。地方各衛的指揮使也是三品官,千戶所的千戶為正五品。百戶所的百戶為正六品,都遠高於知縣(正七品)。
但是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後就運轉不靈,朝廷陸續在各地設定“總兵”作為某一部隊的總指揮,並另行委派參將、遊擊、守備等中級軍官作為基層部隊的指揮官。而在這些武官之上具有戰區指揮權的卻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擔任的“提督”、“總督”、“經略”。
以文抑武或以文制武的弊端,朱永興知道得很清楚,但他也知道武將不聽號令,挾兵自重。或貪功濫殺的害處。
所以,軍隊政治化是一個制約的措施。這樣做不僅能增強軍隊的凝聚力、戰鬥力,忠君愛國的思想也會慢慢滲透進每個士兵的心裡。雖然政治工作發展的時間並不長,政務官員的經驗還顯不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永興還是對此充滿信心。
在軍隊政治化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之前,朱永興便需要壓制已經出現的以文制武的苗頭。並且用變通的辦法來理順軍、政的關係。
“文武不和,國之大害,請殿下放心,末將等定遵從宗總督的命令,絕不敢自作主張。”祁三升和高啟隆交換了下目光,由祁三升向朱永興作出了保證。以文制武的風聲,他們兩人都有耳聞,現在看來是要開始實施了。
“軍、政分開,這是日後必行的政策,汝等不必擔心。”朱永興彷彿看穿了二人的想法。笑著說道:“但依目前的狀況,軍政交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宗守義可以下令作戰,但如何作戰,卻還是你們與參謀團商議後決定,他也無權干涉。”
這就是變通,打與不打握在文官手中,如何打卻依然是武將作主。這樣做的好處是相互有個制約。又避免了外行指揮內行的弊病。
“殿下英明。”祁三升和高啟隆擔心的也正是被不懂軍事的文官瞎指揮,現在有了很大的自主權,也便稍感滿意。
朱永興又與二人研討了一番中南半島的形勢,覺得沒有什麼疏漏後。又設便宴為二人餞行。宴畢,朱永興親自送二人至府門,方才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
海防已經有了商稅收入,鑄錢開始在滇省流通,茶葉、雄黃等產品也出口創匯,再加上鏡子的獲利,朱永興除了用這些錢購置軍備外,又擴充了一萬五千軍隊。其中,兩千兵將前往湄公省,其餘名額則分給了滇省的三個戰區。
軍隊的擴充使錢糧方面出現了很大的缺口,朱永興便採取了借糧於民的辦法。百姓借給官府一百斤糧,一年後官府返還一百五十斤,或者在應交的賦稅中予以扣除。這個辦法能夠奏效,一是那近五成的利息很有誘惑力,二是光復地方後趕種補種的一季蕃薯,使老百姓在借給官府糧食後也不致捱餓。
軍隊的供應不能用蕃薯,但老百姓就不同了。“瓜菜半年糧”,能填飽肚皮,能不受戰亂,便是幸福。當這些普通民眾意識到戰爭的勝敗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時,他們便不會麻木和吝嗇。
雖然朱永興實際上是在“寅吃卯糧”,但卻沒有過多的擔心。蕃薯、土豆、玉米等農作物正在推廣種植,滇省的氣候溫溼,稻米一年兩至三熟是沒有問題的。只要能維持住目前的對峙,糧食的缺口在半年後便能舒緩過來。再有湄公河三角洲這塊每年三至四熟的肥沃之地,即便算上開墾種植的時間,一季自給自足,兩至三季便會有富裕糧食。
“明年會更好吧!”
太陽很大,天空很藍,空氣很新鮮。當朱永興處理完公務,舒展著雙臂,走出了屋子時,發出了由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