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是獨立兵種,但卻不是獨立於整個部隊的存在。如果高階將領不熟悉本軍擁有的武器效能,又如何能發揮威力?又如何能根據武器的優缺點而排兵佈陣?
朱永興這不是顯擺,而是頗有深意的講授。新武器列裝部隊,往往便意味著戰術和打法的改變,將領們必須瞭解這種變化,並進行思考和調整。至於能有多大的效果,朱永興沒辦法知道。
但朱永興知道自己只是一個人,一個好漢三個幫的道理他是懂的。所以,必須要培養和提高手下將領的能力,否則,累死他也沒法四處狂奔。何況,他也沒把自己當成絕世名將,能夠指揮若定,輕鬆獲勝。
知道自己的長處,瞭解自己的短板,揚長避短,才是朱永興漸漸領悟並要持之稟承的辦法。長於戰略,眼界廣闊,思維新穎奇特,知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這就是朱永興給自己總結的優勢,並且盡力在這些方面進行發揮。
進取廣西的佈置最後敲定後,朱永興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坐鎮諒山,等待訊息。汝陽王馬寶等人則趕赴同登,指揮入桂作戰。
鎮南關、平而關、水口關,合稱“南天三關”,是由安南入桂的必經之路。明軍的作戰計劃是佯攻水口關,實取鎮南關。因為水口至龍州有長約六十里、寬二至十里的山川河谷,地勢平坦,便於大部隊行進機動,必然是清軍重點防守之地。而鎮南關雖然險要,但與大理的龍尾關相似,可攀崖越澗,由山背間縋繩而入。
有繞襲成功的經驗,還有熟悉這裡的賀九義等官兵,又有一千擅長攀爬的僮、瑤兵丁助陣。朱永興覺得首戰獲勝應該有很大的把握。而且,這裡是廣西清軍力量相當薄弱的地區,統治也並不鞏固。
造成這種狀況和清廷當初佔領廣西所採取的政策有很大關係。因為當時廣西清兵主力在提督線國安率領下奉命進軍雲南。剩下的兵力不敷使用,便以移檄“諄諄以招撫為先”。廣西清軍依旨而行。選拔“知事能言之官分途招徠”,南明殘軍各部兵將紛紛出降,南寧府和太平府的明朝官員也大批具文歸順。其中便包括龍州、下石西州(地近憑祥)、憑祥、思陵州(今廢)等與安南接境的州縣。
招降納叛固然使廣西很快落入清軍手中,並且解決了兵力不足的問題,但同時也未嘗不是一種隱患。如果象歷史上那樣,南明一蹶不振,再無起復之望。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但現在形勢已然大不相同,明軍不僅在滇省支撐下來,還有餘力反攻廣西。那些叛降的南明將領、官員難道不會轉變心思,象許名臣、高應鳳等人那樣。舉義歸明?
說到底,形勢改變人心,這是很無奈的事實。清朝鞏固則降官降將難起異心,清朝若衰,則原來的忠臣也難保不轉換陣營。趨利避害。人之常情,不以為怪。
擊敗分散駐守地方的清軍並不是很困難,等到桂林的孫延齡和柳州的馬雄扯皮完畢,前來攻剿的時候,明軍想必在廣西與安南接境的龍州、憑祥等地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根基。
牽制住廣西的清軍後。朱永興還是要把精力放到滇省,放到大敵吳三桂身上。而從現在開始的幾個月時間,將是非常關鍵的,要頂住吳三桂可能發動的進攻,維持住滇省的局勢。然後便是滇省的雨季,明軍可攻可休,隨著佔領區的休養生息,以及海外基地的建設開發,到了年末,便可以在物資上極大地舒緩過來。
左手進、右手出,見不到錢財,成天想著如何多賺錢,如何籌措糧草物資的日子實在是太難過了。看著糧食和滇鹽不斷運抵諒山,朱永興知道華商捐輸的錢財肯定花光了,連帶著在下龍彙報的那些出口收入,估計也有一半變成了眼前的糧鹽。
好在,朱永興的殫精竭慮還是很快收到了回報。
一六六零年(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二月十一,汝陽馬寶率大軍沿東嶺、西嶺、中路谷地進攻鎮南關前隘,而原賀九義手下的總兵王三才,則率偏師披蒙茸,撥鉤藤,跨越斷澗危崖,由背後奇襲鎮南關得手。守敵因此潰敗,從而使明軍一舉打通了入桂通路。
按照清廷所定的廣西官兵經制:綠營兵約為一萬;原定南王孔有德藩下,編為十營,兵員九千有奇,分屬鎮守廣西將軍孫延齡、廣西提督馬雄指揮。而駐守鎮南關、憑祥、龍州等地的清軍綠營只有三協,兵額三千六百人。儘管事先也聞聽了風聲,由南寧城守營調來了一千多人,但依然是兵單力孤。鎮南關這個險要一失,便很難再阻擋明軍的行動。
廣西清軍雖然相對比較弱,但兩廣一體,朱永興與眾將商議之後,依然決定採取穩紮穩打的戰術,便是對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