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幫助琉球復國,英國十分積極,也早就在關注此事。自島原之亂後,日本幕府對天主教恐懼異常,宗教迫害逐漸擴大為貿易限制。葡萄牙人首先遭到驅逐,然後是英國人,後來又嚴禁西班牙船隻來航。日本船隻除朱印狀外,還必須得到“老中奉書”才許出海,居住在外國的日本人也一律嚴禁歸國,歸即處死。
唯一例外的是荷蘭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日本設定了分公司,向幕府保證絕不傳播基督教,同時荷蘭商船一到日本,商館館長立刻向幕府提交《荷蘭風說書》,報告海外情況。
對此,英國人是耿耿於懷的,並對荷蘭能維持對倭貿易眼紅不已。明軍幫助琉球復國,英國人立刻看到了機會。在幾番商談後,南明政府對英國的條件感到滿意,便“勉為其難”地答應英國船隻可在琉球那霸港停泊,並在那霸設立商館。
這是重新打通對倭貿易的前奏,英國人付出了代價。卻也看得清楚,前景是非常樂觀的。所以,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英國出動了三艘戰艦,共有一百六十餘門火炮。
“西夷只准派商人。卻不得有一兵駐紮。”顧錫疇解釋道:“貴國不必擔心,皇明對於西夷也是有防範之心的。”
目的與手段不可能同樣高尚,或者同樣卑鄙。幫助琉球復國,雖然不過是朱永興計劃中的一步,但對於始終懷著忐忑心情的琉球人來說,目前卻是極為幸運的。
對於這個彈丸小國。顧錫疇不明白有何重要。產硝磺,嗯,算是個理由,但出動大軍,未免有些小題大做。至於朱永興所說的什麼“島鏈”概念。他則根本聽不明白。但聖上要如此,他便忠實地執行。從情報官員華麗地轉身,先做駐琉球使官,然後——
而在朱永興看來,琉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除了可作為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萬國津樑”外,還應該成為監視和遏制倭國的橋頭堡。
倭國,到底是個什麼國家?是佈滿了火山和溫泉、在頻繁的地震中寢臥不安的國家;自誇是東西方文化熔爐的國家;駕信佛教、神道教、孔教的國家;時而自卑又突然狂妄的國家;在幾張榻榻米紙板房中做著帝國夢的國家。
倭人到底是什麼民族?是那個拼命學習又拿老師開刀的民族;刻苦奮鬥卻又極端輕生的民族;講究花道、茶道這種家庭雅興卻又屠殺了上千萬異國人民的民族;創造了浮世繪、友禪綢卻又生食人膽的民族;講究自己的民俗節日。卻又把別國人民投入血海的民族;祈奉自己神社卻又毀壞他國祖墳的民族;借來外國文化卻又想用自己雜七條八的文字和倫理去同化別人的民族……
一切美和醜都在這裡奇特地融合;一切善和惡都在這裡奇巧地混雜,一切野心勃勃的進取和*裸的兇殘都在這裡熔鍊,一切進化和野蠻都在這裡鍛造。
警惕是必須的。雖然現在的倭國還是同情大明的,雖然現在的倭國是偃武修文的,但桀驁不馴已經顯露出來。太祖時,倭國便殺害明使,羞辱了明朝;之後更有倭寇作亂,萬曆侵朝。
而且。要把琉球納入大明疆域也很容易。因為,一個在防務上要依靠別人的國家。在知道影響自己的安全的決定前,最多能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僅供參考。更有可能的是。只有在既成事實之後,才被告知一些情況。
當然,現在要吞併琉球還為時尚早,但大明註定要在世界舞臺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目前的行動對於一個大國來說,並不是什麼特權,而是一種責任。
尚貞當然不知道朱永興的最終打算,對於大明尚未恢復中原便能出兵助琉球復國,可謂是感激涕零。立即表示將負擔明朝駐軍的糧餉,三千人有點少,最好是再多些。因為琉球是個群島,有大小島嶼五十多個,小的先不用管,兩個最大的島嶼——沖繩島和奄美大島卻必須駐兵防衛。
“三千水陸兵將足矣!此番戰後,薩摩藩定無再戰之力,世子不必憂慮。”顧錫疇相當自信地讓尚貞放心。
海島作戰,水師為先,憑薩摩藩的那些小戰船,多的不過七八門炮,少的不過一兩門,明軍留下二十餘艘戰艦,足以對付了。何況還有英國人,嗯,英國佬最好還是打著明軍的旗號,不要過於刺激倭國幕府為好。
……………
海面上漂滿了碎木、屍體,五十多艘大小倭船與明軍艦隊正在進行著激烈的戰鬥。或者,應該說是慘烈,慘的一邊自然是倭人。
十多艘明軍和英國的戰艦以戰列線排開,依次用側舷的火炮猛烈轟擊,整個海面上頓時被硝煙籠罩。倭船也有火炮,但射程不如明軍和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