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狡詞裝飾本身學派的不足和缺陷,要麼汙言他家學派的長處和優點。長此以往,便聽不得不同的聲音,聽不得批評的意見。汝不要怕做錯,做錯也比什麼都不做的強。再說有朕在,你又能錯到哪裡去?有朕頂著,你又有何懼怕?”
“萬歲隆恩,微臣敢不以死相報。”宗守義想跪下叩頭,車內狹窄。朱永興已經用手勢制止了他。
“黨爭、*,這是毀掉大明的主要原因。”朱永興低沉地說道:“汝當謹記。”
“微臣謹記。”宗守義低頭恭謹地答道:“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微臣作君子。”
或許這也是朱永興選擇宗守義入閣的原因之一,沒有深厚的背景。沒有龐大的家族,甚至沒有淵博的學識,這使他難以結黨。這以後呢,怕是也不敢結黨。
朱永興淡淡地笑著點了點頭,微微閉上眼睛養神歇息。功利心重,或許是宗守義的特點。但在朱永興看來,卻不是什麼缺點。一個不思進取的人,他是不喜歡的。
當然,提拔一個宗守義,並不能杜絕黨爭。這以後還要在制度上。還要在思想上,還要在朱永興的嚴厲之下,才有可能使這痼疾得以控制。
……………
“起看漢家天子氣,橫刀大海夜漫漫。”朱舜水由老友張煌言作陪,登鐘山,謁孝陵,不禁感慨萬千,“在東國時。每每以為再無報十七年刺骨深仇之機哉?不想尚能迴歸故土。此明祚不絕,天降聖人矣。”
張煌言也是感觸良多,伸手指了指北方。笑道:“舜水兄不必如此。北伐在即,不過一兩年的時間,便能光復神州。如今之勢,逆虜雖有神謀秘策,亦無所再施。況黔驢之技人窮,山鬼之術盡露。全為百姓勘破。毫無足懼。故知一敗塗地,必不可支也。”
“半壁江山在握。兵強馬壯,聖上英明。韃虜敗勢已定。”朱舜水連連點頭,又自失地一笑,說道:“我在外奔波多年,卻未能討來一兵一卒與滿虜交戰,沒能為今上和蒼水兄分憂,真是慚愧啊。”
說起倭國那場失敗的出兵行動,朱之瑜此時還是非常惋惜。他在日本大聲疾呼,稱滿清入關就是又一場蒙古來襲,很多日本藩主和重臣都接受了這個觀點,認為如果不支援明朝的話,滿清有可能會像蒙古一樣嘗試入侵倭國——上次蒙古的入侵就導致了鎌倉幕府的倒臺,德川幕府並無意重蹈覆轍。
但基於現實的考慮,倭國在鄭成功長江之役失敗後,認為南明已經是必敗的局面。即使日本出兵也不可能扭轉局面,為此當然不值得賭上倭國的安全。
“今上並不希望異國出兵相助。”張煌言猶豫了一下,提醒著老友,“雖有西夷戰艦偶爾助戰,卻今上戒心甚重,於陸戰卻是隻聘炮兵教官,不借其兵。”
“西夷?”朱舜水搖了搖頭,轉而問道:“那今上對倭國和朝鮮是何看法?此兩國是我大明藩屬,應該可以相信吧?”
“今上對倭國印象不佳。”張煌言左右看了看,從人皆離得遠,便低聲說道:“至於朝鮮,今上亦不想其出兵,只要其提供其他方面的相助便可。”
“呵呵,今上對倭人有多少了解?”朱舜水微微一笑,說道:“不過,卻與我的看法有些相似。”
朱舜水在日本雖受人崇拜,但他敢批評日本人心胸狹隘、“量窄意偏,日後恐為中華之禍”。從這一點來看,他的觀察力是非常敏銳的。
“今上推崇經世濟用,確與舜水兄之學說相似。”張煌言也不諱言,並且覺得自己的老友將會得到聖上喜愛,併為此而高興,“覲見面奏時必為聖上所喜,舜水兄大展才華之日不遠矣。”
朱之瑜的學術博採眾家所長,常謂“千金之裘,非集於一狐之腋”,博通經史,最喜《資治通鑑》,長於《春秋》;道德上,主張忠君愛國,推崇蘇武、文天祥的偉大人格。正是這種不尚虛華的學風、紮實嚴謹的學問和剛直崇高的人格,他的學術於日本發揚光大,當時的日本學者以師事朱之瑜為榮,比擬為“七十子之事孔子”。
而博採眾長,取精華、棄糟粕,這也正是朱永興所提倡和尊循的。
“今上英明。”朱之瑜精神一振,倒不是因為可能會當官,而是自己的學問會得到讚賞,這才是一個讀書人最感欣慰的事情。
朱之瑜論學問,以實用為標準。所謂實用者,一曰有益於自己身心,二曰有益於社會。他說:“為學之道,在於近裡著己,有益天下國家,不在掉弄虛脾,捕風捉影……勿剽竊粉飾自號於人曰‘我儒者也’。處之危疑而弗能決,投之艱大而弗能勝,豈儒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