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3 / 4)

小說:逆流伐清 作者:樣樣稀鬆

踞閩省時,可不是這般光景。諸般苛政,再加上沿海遷界,百姓家破人亡的成千上萬呢!”

“嘿嘿,大人又要說岷殿下英明神武,岷殿下仁厚愛民了。”李英梅眨著大眼睛,笑著說道。

米思翰哈哈一笑,說道:“那你就多聽聽,多看看,看他說得對不對?”

“岷殿下那麼好,可也不是皇帝。難道還能管一輩子?”

李英梅說者無心,倒讓旁邊人沒法回答,各自作著掩飾。或轉眼望景,或抬頭看到。或做凝神思索狀。

此時正經過一個村子,前面早有隨行護衛亮出軍牌,幾個警備軍讓開道路,目視著一行人穿村而過。靠道的一面牆上有一行白灰塗的標語,引起了方光琛的注意。

“驅除韃虜,共享安樂!”方光琛仔細體會著其中的意味,簡單而樸實,把抗清與老百姓的最基本願望聯絡起來。一讀就懂。而且,高皇帝北伐時所提出的口號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方光琛覺察到了現在驅除與驅逐的一字之差。

好大的志向,比高皇帝亦不遑多讓。一字之差倒讓方光琛感慨不已。看來岷殿下不僅要光復大江以南,還要北伐復神京,更要犁庭掃穴,全復遼土。方是競全功啊!

……………

武器裝備可能不具有革命性的突破,但戰術卻往往能夠做到。不僅是早期的火器線列到散兵過度期的戰術,火炮配合等。還有騎兵的作戰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和系統化。

而在軍隊近代化的程序中,騎兵戰術的改良效果最為驚人,密集的牆式衝鋒,只要不是列陣出現,對抗非近代化的騎兵無往不利,你找不到任何一個團級建制以上的近代騎兵被對方非近代化騎兵打垮的情況。

而牆式戰術目前已經在世界上出現,雖然還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理論。在與既來去如飛,又擅長單打獨鬥的土耳其人的戰鬥中,東歐騎兵便積累了牆式戰術的經驗。

有明文記載的至少可見於巴登的路易(1655-1707)在與土耳其人戰鬥中將各個步兵營。各個騎兵中隊“沒有縫隙”地連成一線,騎兵和步兵一樣主要依賴火力作戰。以避免土軍從空隙中切入,展開對其不擅長的近戰。

在這一點上。朱永興的思路倒是與巴登的路易有些類似。他認為無論明軍怎樣訓練,除非有個十年、八年的時間,否則在騎術和馬背的技藝上,都無法與“馬背上長大的民族”相比。

既然在單兵能力上無法突破,那就只能利用集體的力量,讓明軍騎兵能夠馬挨著馬,肩並著肩,象一堵快速移動的牆壁平推敵人。這樣始終以集體力量作戰,而不是各自為戰的混亂廝殺,戰鬥力要遠遠大於傳統騎兵。試想一下,敵人在一個照面兒會遇上兩三把砍過來的兵器,個人武藝再高也往往難以招架。

不過這種騎兵很難練,因為想讓戰馬在衝鋒中保持密集整齊的佇列,是相當難的整體戰術行為,協同不好就會造成整個橫隊亂得不成樣子。但優勢也相當明顯,在這些騎兵團的密集佇列中,紀律至高無上,個人騎術不再重要,單個騎手無需手拉韁繩,緊挨在身旁兩邊的隊友馬匹就會帶著他向前行進。這樣,每個騎兵都可以釋放出兩隻手來戰鬥。

空曠的田野中戰馬嘶鳴,蹄聲雜沓,一排一排的明軍騎手以儘可能密集的隊形向前推進,揚起的灰塵瀰漫,幾乎遮蔽了整個視野。

“第二隊開始時的速度過快了,第一隊還算可以,第三隊的隊形密集起來的速度不夠,太慢了。”

昌國公高文貴站在高高的木樓上,時而用目力,時而舉起望遠鏡,一邊觀察著一邊大聲給旗號兵下著命令,嗓子都有些嘶啞了。

晉王李定國順著梯子爬了上來,揮手示意旗號兵不要出聲,默不作聲地舉起望遠鏡,仔細觀察著騎兵的演練。

“他娘*的,第四隊在搞什麼,隊形搞得象狗啃似的。”高文貴罵著粗口,嗓子幹得厲害,回身要拿水壺,才發現李定國就在身後。

“晉殿下,您啥時來的?”高文貴趕緊拱手施禮。

“也是剛到。”李定國把掛著的水壺遞過去,笑道:“別太著急了,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不是嗎?”

高文貴接過水壺,道了聲謝,咕咚咕咚連喝幾大口,連嘴角的水滴也不擦,便開口說道:“衝鋒距離提高到一百五六十步,一排可達三十匹。倒是比剛開始強多了,可這也有小半年的時間了吧?”

“小半年已經很不錯了。”李定國伸手指了指訓練場,說道:“若是戰場上能如此發揮,遇上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