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水師實力已勝延平王長江之役時,只要戰術得當,必能成功。”
“殿下提師復神京,以為社稷,復興大業即移到龍盤虎踞的石頭城,韃虜亡無日矣!”楊彥迪聲調激昂,表示著心中的樂觀,然後揚手一指,“起帆出航。支援破朔軍去。”
翼國公馬自德率領破朔軍正在長江以北的蘇中靜海(南通)一帶與清軍對峙,作出繼續西進,威脅江防重鎮靖江的態勢,牽制了大量清軍,削弱了江南清軍的力量。
而總參謀部已經下達命令。要破朔軍作好隨時調動的準備。這一命令,也是楊彥迪等人認為入江作戰很快會進行的重要依據。
事實上,朱永興作出暫時不攻武昌,留下徵朔軍鎮守嶽州,然後揮師攻取贛省後,整個大江以南的明軍各部都開始行動起來。一個戰略包圍圈已經形成。直接指向了江浙的清軍集團。
蕩朔軍、殄朔軍、滅朔軍一部,明軍兵分三路,從東、西、南三面壓向贛省首府南昌。
永曆十六年,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十六。三路明軍聚於南昌城下。稍事整頓後,立刻便掘壕困敵,並作攻城的準備。
此時大江以南的清軍分成三大集團,江浙,武昌,南昌。而南昌清軍之前又被抽調一部增援武昌,以扼止明軍繼續順江而下。武昌清軍面對徵朔軍和長江水師的牽制,聞聽明軍攻入贛省。只好急調了五千兵馬增援,使武昌城中的清軍達到了三萬多。
都統赫葉及瑚里布督促清軍拼力死守,並率精騎出城逆襲。經過一番激烈廝殺,清軍被擊敗回城,再無力出戰。
果然是驚心動魄啊!朱永興雖然知道即便清軍逆襲獲勝,也無法阻明軍攻取南昌。但剛才那一番步騎對抗,還有騎兵的對砍衝殺,依然讓他感到震撼。
“剛剛那名率騎兵反衝的將領何人也?”朱永興穩了穩心神。偏頭對平北侯夏國相問道。
“回殿下,此乃總兵高得捷。”夏國相見蕩朔軍也露了一臉。微有得意之情,拱手說道:“高得捷驍勇敢戰。通曉軍事,臨戰向以少擊多,實是一員猛將。”
“甚好,孤記下了。”朱永興記下這個名字,頜首微笑。
夏國相心中一驚,先前要走了驍將王輔臣,這回是不是又惦記上高得捷了?想到這裡,他有些後悔,不該得意之下吹噓。
騎兵人才啊,朱永興對此是求之若渴,憑記憶,憑觀察,他是廣為蒐羅。西北一支騎兵,征戰遼東還需要一支。與朝鮮洽談暫借濟州島一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在那裡將養馬買馬,併成立騎兵部隊加以訓練。時間很緊啊!
三大集團清軍,多消滅一個是一個。本著這個原則,十餘萬明軍是作全殲敵人的佈置。雖然要費些時間,但卻是從全域性著想。而隨著壕溝圍城,截斷護城河水源,放水填溝,也在一併進行。
兵力不敵,不可再出城作戰。出戰若再敗,不僅使守城兵力減員,也將影響士氣。清軍逆襲失敗後,心有餘悸的穆佔立刻從英勇變成了畏縮。趁城未被全部圍困時急派使者四方求援,然後便是加固城池,準備倚城堅守。因為南昌城在穆佔等人看來,城高壕深,足以抵擋數倍之敵的圍攻。
明初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命朱文正都督南昌。朱文正開始將城牆全部改築成高二丈九尺、厚二丈一尺、深一丈一尺的規格,並對東、西、北城壕進行浚修。新築的西城牆下一併挖出3000餘丈的護城壕。自此,城壕由德勝門至廣潤門,寬十一丈,深一丈五尺,萬餘米的護城壕貫通全城。
重新修築過的南昌城牆內縮了三十步,廢去五門,一共留下七座固定城門,七門司有各自的詳細分工。南昌民諺“七門九洲十八坡”即由此而來。七座城門全部朝南,這項技術有賴於巧妙地工程設計與施工。築城之始,工程便採用城門與城堡工事相結合的方案,在先代的城門之基礎上,再加築甕城。甕城由桐油、石灰、糯米汁砌巨磚而成,比城牆低三分之一,甕城裝配有千斤重的閘門。若戰時,可將閘門放下以困制敵軍。
這樣一座堅城,即便比不上南京,也差之不遠。都統穆佔不想棄城而逃,也覺得足以抵擋明軍,以待援軍趕來。
事實上,南昌這座堅城也確實給明軍帶來了些困難,但絕不是不能夠克服的。在嶽州與長江水師分開行動時,明軍從艦船上卸下了三十餘門重炮,便是用作攻打城池。只是重炮在路上行進緩慢,落在了軍隊後面。另外便是坑道爆破,工兵們幾經勘測試驗,在失敗了數次後,終於用邊挖邊支撐的技術手段解決了地下水位高的困難,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