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神州陸沉,戰爭慘烈,不忍目睹。
但就是這樣代價沉重的國戰,如果只是簡單的軍事勝利,那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義。如果不能從這場戰爭中學到教訓,改正錯誤,那屍山血海的代價就只能換來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和平,就又會走上治亂輪迴的老路。
而就治亂輪迴的趨勢而言,似乎是無可避免的。帝國的歷史越長,這個趨勢就表現得越分明。在這個過程的末端,則是迴圈出現的帝國崩潰和隨之而來的無政府狀態,以及逐鹿中原的軍閥混戰和平民百姓的苦難掙扎。
而在爭奪天下的混戰中,最終獲得競爭優勢的體系,又勢必屬於駕輕就熟,無須冒險試驗的帝國制度。這是戰爭效率最高,社會認同最廣的制度。於是,帝國制度再一次出現在新一輪王朝迴圈的開端。
當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帝國制度對自身弱點的修補也一直沒有停止。漢朝有削藩,有獨尊儒術;隋唐發明了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宋朝完善了抑制軍閥藩鎮的代理軍官制度;明朝發明了代替相權的內閣制度和提高皇帝個人監控能力的廠衛制度;清朝的皇位傳賢原則又建立了激勵皇子進行素質競爭的新機制。
此外,還有不斷改進但成效不佳的宦官控制制度、後戚控制制度等等。儘管帝國制度在各方面都有完善和發展。但在最根本的關係上,在農業生產者與暴力賦斂集團的關係方面,一直不能出現有效的權力制衡。因為最有制衡慾望的受害者。始終是毫無權力的平民百姓。
所以,在帝國承平日久,人口大量增加之後,農業依賴的土地資源便日漸緊張,帝國各階層對土地資源的爭奪也日趨激烈。資源競爭導致了嚴重的兩極分化,一方面是在競爭中獲勝的官僚地主和平民地主獲得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在競爭中失敗的大量人口淪為佃戶、僱農、奴僕、流民、乞丐、土匪或盜賊,他們造反的機會成本很低。帝國崩潰的風險也因此加大了。
在對生產資料的激烈競爭中,由於破壞了帝國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制度,便象火上澆油一樣製造出更多的流民和造反者,直到所激起的反叛暴力超過新聚集的帝國鎮壓能力。
於是。秩序崩潰,天下大亂,生產性活動大面積停止,人民在戰亂和饑荒中大批死亡,土地荒蕪,人口銳減,自然資源相對寬裕。各暴力集團小範圍的割據局面形成,相互攻殺吞併,最後建立新的帝國。此時劫掠的利益低於維護秩序並從事生產的利益。生產開始恢復,和平年月又降臨了。
歸根究底,帝國無法吸納自身創造的過剩人口。便以這種方式解決人口過剩問題,也就是以王朝更替和治亂迴圈為常規的自我校正機制。
因此,要跳出治亂輪迴的週期律,便既要解決人口與資源關係的長期性問題,還要形成構造新型政治均衡的社會力量,從而解決統治集團墮落的週期性問題。但小農經濟的基礎不變。誘導或脅迫帝國制度發生根本變遷的利害格局就不能形成,王朝迴圈就不會終止。
顯然。現在的大明帝國即便有朱永興這樣具有深遠眼光的領導人,也沒有在短期內形成衝出農業文明的力量的可能。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止步不前,而是要勇敢地邁步,儘管蹣跚,卻是向前。
“官辦要逐漸退出工商業,先從民生領域開始。”朱永興的意志相當堅決,儘管官辦工商業獲利極大,對戰爭的幫助也極大。
因為,無論官營工商業如何發達,它終究是帝國的附庸,是小農經濟的剩餘產品所支撐的政治軍事組織的附庸。它沒有自身的生命和發展動力。
而且,帝國的權力太大了,有利可圖的領域一定會被它霸佔和壟斷,而經營不善的惡果又要以成本攤派和無償徵調的方式轉嫁給民營工商業集團,轉嫁給大大小小的工匠、商人和企業主。於是,透過壟斷和攤派這兩種方式,官營工商業既侵佔了民營工商業的發展空間,又削弱了他們的發展能力。
另一方面,為了發展和自衛,民營工商業集團就會收買和巴結帝國官員甚至皇帝本人,他們將被迫在政治領域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以行賄送禮、捐錢買官和培養子弟參加科舉的方式,為本人和後代爭取社會地位和政治保護。於是,腐敗的源頭又會產生。
“萬歲,戰爭未止,此時廢官辦,未免操之過急。”工部尚書蔡明躬身諫道。
“所以才要逐步退出。”朱永興堅持著自己的觀點,不能等利益集團強大了再動手削弱,官辦的弊大於利是勿庸置疑的,“要有個時間計劃,先退出哪些,再退出哪些,工部擬條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