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內部不亂,滿清的覆滅便沒有疑問。而內亂這個可能性,從現在看,是微乎其微,不予考慮的。
按下東北軍區的急於求戰,朱永興又拿出查如龍的密摺,已經第二遍看了,所以他看得很快。
今年春汛,黃河下游清江口又有決口,但水退築堤後,卻能淤出大片良田。除了發還受災地區的農田外,尚有兩千多頃。查如龍的意思是以官價出售,得銀由水利部支配,可解河工銀兩不足。
雖然辦法聽起來不錯,而且能節省大量的國庫銀兩,但卻不完全對朱永興的心思,因為他們混淆了有主地和無主田的區別。按照查如龍和陳潢的說法,修河的時候,叫那些富戶鄉紳們出工出錢,他們叫苦連天,一毛不拔,等河修好了,又想白白要回大片土地,哪有那麼好的事啊?
“千百年來,黃河水患頻仍,淤地極多,若是無主之田,自可由官府發賣。然有主之田,卻不可因國家花錢治河,而轉歸國家所有。國家花錢治河,為的是是造福百姓,利在千秋,淤出的田地,發還原主,實乃天經地義,國家豈能與民爭利?且出錢出力乃是自願,可因此而嘉獎,卻不可因此而責罰……”
朱永興寫完收筆,又重新檢查了一遍,治河是公益事業,是政府應該做的事情,不是什麼謀利的舉動。別管那淤田以前是什麼樣子,既是有主的,萬沒有因此而搶奪,或是叫原主出錢贖回的道理。
其實這也是思維的不同,時代的差距。查如龍和陳潢等人還是有著傳統官府的觀念,也或者是急於治河,反正與朱永興的想法是不盡相同的。就象朱永興討厭用官府的名義無償徵用物資或人力,是一樣的道理。
看來,改革在表面上顯得很順遂,法律制定了,政策實施了,但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卻難免出現差錯。官員的思維,官員對政策的理解程度,都是改革是否落實,是否真起到了制定時所預期的效果的重要因素。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是朱永興最擔心的事情。位居九重,民情難通,這密摺制度也正是補救的措施。十天一折,哪怕沒有大事,也要把當地的情形上達天聽。
諸如天氣是晴是雨,米價是賤是貴,以至賦稅、官吏們的政績,官場裡的角逐,派系的爭鬥,文人學士的詩詞章賦,百姓中的趣聞軼事等等,五花八門,什麼內容都可以有。正是透過這些看似繁瑣、無用的小事,朱永興便能較真實地瞭解大江南北的吏治民情,掌握政局動向。(小說《逆流伐清》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新增朋友”,搜尋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