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興不明白鄭氏集團的行動為何如此保守,但他知道,過不了多長時間,鄭氏集團的內訌和分裂便要爆發。而這個導火索,便是鄭經的行為不檢。先是氣死了乃父鄭成功,然後又因為心虛而展開大清洗,弄得將士離心,紛紛外逃。
心理太陰暗了啊!朱永興反覆思考過,最終是不發一言,靜待著鄭氏集團走向分裂。而鄭氏分裂的最大受益者將不再會是清廷,朱永興有信心會吸引到絕大多數的投靠者。
朝廷還在,鄭經便不能象歷史上那樣自行宣佈襲爵繼位,這是朱永興可以依賴並加以利用的制約手段。如果情況允許,朱永興甚至可以聯合臺灣鄭世,一舉解決掉鄭經這個逆子。或者可以從中斡旋,將臺灣的鄭氏力量吸納過來。
“殿下,卑職已經將忠勇侯等人所提供的情報整理完畢。”易成與朱永興分析了一下這次對陳永華、馮錫範釋放煙幕彈的效果,便拿出一份檔案遞了上來。
蒐集、探聽鄭軍內部情報,並不是這份檔案的重點,但鄭氏集團是一個以海商勢力為核心的政治集團,人員構成複雜,各種人物對朝廷、對清廷的態度不一,多加了解也不無益處。而西南明軍的戰略重心不斷東移,特別是對水師寄予厚望,掌握東南海域的風汛、潮汐等資料,更是不可或缺。
“……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人,原住臺灣者有二、三萬,延平王親自帶去的三萬水陸官兵以及家眷,能操練者不及半數,船隻三百餘號;金、廈等地軍民總數約十萬,成軍者約為三萬,船隻大小上五百號……”
儘管不是重點,但朱永興看過鄭軍的實力,仍不免皺眉。
“鄭家兵將亦不過如此。之前顯有誇大。”易成猜測著朱永興的心思,在旁補充著說道。
朱永興淡淡一笑,繼續閱看資料。他倒不是驚訝於鄭氏集團的軍事力量,而是看到金、廈實力超過臺灣很多。這樣一來,在鄭成功去世後,鄭經如果得到金、廈眾將的支援,臺灣的鄭世顯然不能抵擋。如果與鄭世聯手,或者可佔上風,但南海艦隊也必然有所損失。在國戰的時候,這種內訌必要嗎?
“……鄭軍南北兩路分開駐紮,上下相去千有餘裡,路途遙遠,難於相互配合和接應;鄭經能力低下。不擅打仗,手下諸鎮將彼此素不和睦;鄭軍組織渙散,兵丁失於操練,終屬參差不齊;鄭軍內中無家眷者十有五、六,鰥寡孤獨計程車兵自然會有故土之思。因而其軍心必然不穩……”
這忠勇侯陳霸頗有怨念,將鄭軍的弱點一一羅列,倒也言之有據。朱永興又是一笑,此時只能瞭解,卻不是與鄭軍撕破臉皮、刀兵相見的時候啊!不過,這故土之思卻是明軍可以利用的。鄭家兵將多出於潮、惠、漳、泉等沿海地帶,明軍東征所佔領的地區顯然是具有吸引力的。
“……閩省清軍約有大小戈船二百餘隻。小快哨百餘隻,選撥七十隻,偽同安總兵施琅為鄭部舊將,慣於海戰,其部下現有兵丁約四千,偽海澄公臣黃梧能力不高。標下慣海並壯練者約三千有奇……”
朱永興停了下來,手指輕輕叩擊著桌案,好半晌才沉聲說道:“這施琅倒是一大禍患,應早除之。日後將多有登陸作戰,利於淺海作戰的十二槳快船還應多多建造。”
“殿下英明。”易成笑道:“許龍、吳六奇、蘇利亦是慣於海戰之輩。都為我軍所擊敗,這施琅的兵將不多,定不是我軍對手。”
“不可大意啊!”朱永興提起筆,在資料上作著註釋批示,準備交給海軍商議,嘴上接著說道:“派人召葉虎來,孤有事交他去辦。”
如果能用反間計之類的手段除去施琅,當然是本小利大的好事。朱永興沒有把握,但覺得可以一試。四大臣輔政,特別是鰲拜當權時,極力扭轉順治朝的漢化趨勢,再行重滿輕漢的愚蠢做法,施琅雖然暫獲提拔,在歷史上卻也是幾番沉浮,甚至在京師閒置十幾年。
之前模仿吳三桂的筆跡,搞出了一番混亂,現在朱永興覺得還可以故伎重施。作為少數民族,清朝統治者對於漢人的心理情結是難以消除的。而這,恰恰是這個並不複雜的計策能夠成功的基礎。疑心,只要疑心,便得不到重用,這就差不多夠了。
“殿下身份尊貴,萬金之軀,這生活起居不可過於簡陋,身邊親衛侍者亦是太少。”易成見朱永興放下筆,瞅著是個空,忙旁敲側擊地說道:“如今奄有三省之地,又有海外之基,不比創業之初,適當排場,還是要講究的。”
朱永興愣了一下,認真一想,也就明白了易成的本意。移蹕之事並未確定,他便沒有帶著家眷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