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貳臣者或為祖大壽,不言不為,或為李成棟,幡然悔悟,大義晚成。而尚可喜背主負恩,天良泯滅,為虎作倀,作惡東南,殘害同胞,實為千古敗類,人所不齒。今王師討逆,又彰顯正義公理。尚逆兵敗自殺,挫骨揚灰,可嘆世間因果迴圈不可不信……”
平南王府的熊熊大火,宣佈了廣州的光復,三藩之一的尚可喜的人生終結。與孔有德一樣,他也選擇了*,這或者是一種不在自己死後還受到敵人汙辱的方式。只是不知道尚可喜在大火中的心情是否也與孔有德一樣,“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但對明軍來講,已經無所謂了。東征的一場決定性勝利,意義非凡。
而隨著這場勝利,易成多次修改後的文稿終於可以確定了,朱永興已至廣州督戰的訊息一起向外傳播擴散,又激起了一股波瀾。宗室親臨戰陣,朱永興並不是第一次了,可如果把取得的大勝利和他的行蹤聯絡到一起,便難免令有些人感到疑惑或是惶恐。
光環,又一道光環無疑落在了朱永興的身上。相對於聞風而逃的永曆,不斷敢於履險直面的朱永興顯然更會讓人眼前一亮;而朱永興參與的幾次戰役全部獲得了勝利,更提高了他的聲望,本來就在流傳的“聖人”一說便更令人信服。
而廣州光復,尚可喜授首,局面一下子便明朗化了。首先反應過來的是肇慶的清軍,本來已經被許爾顯帶走了近一半的人馬增援新會,兵力不足以守衛城池,更不足以攻擊明軍。在接到許爾顯的勸降信後,他的副將已經有些心動,但廣州尚在,觀望似乎更加妥當。但現在還不醒悟,那就是真正的蠢才了。
肇慶清軍不戰而降,便只剩下梧州這個據點。孫延齡是早就不用指望了。而賀州的馬雄也學會了狡猾,之前對於梧州的引誘便模稜兩可,如今更是斷然拒絕了入城增援的要求。
廣州光復的情報一傳開,柳州的敘國公馬惟興便接到命令。出兵向梧州逼近。這種形勢下,柳州的留守兵馬雖少,孫延齡也不會再有什麼心思。面對柳州、肇慶兩個方向威壓過來的明軍,面對近在咫尺卻不肯施以援手的友軍,梧州清軍無計可施,主戰派、主降派發生了內訌,被明軍一鼓而破。
新會、廣州,兩次戰役,廣東清軍可以說是損失慘重,想倚城堅守而聚集起來的主力被明軍消滅。其他地方防守的即便是綠營兵也很少,空虛是可以想見的。而這兩次大勝利又震懾了所有的旁觀者,雖然沒有反正投降,但都裝起了老實,誰也不敢在這個當口輕舉妄動。
“克重城。蹶名王,偽宗室又勝矣!”吳三桂扔下手中的訊息報告,頹然長嘆。
如果之前他知道朱永興已經不在昆明,說不定還可能有點別的想法,可能採取點別的行動,但現在,可是一點這樣的念頭都沒有了。反倒是在心中慶幸。慶幸自己沉著老練。
方光琛也很無奈,作為一個謀士,他本應該為恩主排憂解難,可面對這樣的形勢,他卻極力主張以不變應萬變。說白了,也就是什麼也不做。
明朝這邊對吳三桂雖有招降之意。但耐心卻是有限的,且這種不戰不降的和平相對也是短期的。等到明軍勢力更強,刀兵相向,依然是不變的結果。
清廷則對吳三桂猜忌日重,藉著明軍東征、廣東告急。吳三桂多索些糧餉的願望也落了空。從這一點上看,想挽回清廷的信任,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只是清廷不想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再增添變數,所以才和明朝一樣,對吳三桂採取了暫時安撫不理的政策。只要你不添亂,糧餉夠你那些軍隊度日,你就老實待著吧!
“當年偽王定國兩入廣東,短的一次亦有兩三月,卻只頓足於肇慶城下,如今時間差不多,卻已得廣東近半。”吳三桂撫著額頭,越來越感到明軍的強大,“新會、廣州,堅城已不可恃矣。這以後——唉!”
方光琛沉吟了一下,緩緩說道:“偽宗室今至廣州,若是移蹕,則可無憂。朝廷雖限糧餉,然有貿易收入,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亦是可能。”
移蹕?吳三桂稍一思索,便明白了方光琛的意思。象朱永興這樣的身份,移蹕並不是換個住處那麼簡單。特別是按照朱永興的一貫作法,他駐蹕何處,往往意味著明軍戰略方向的重點。
“東征救民,打著此等旗號,又有了水師之助,據卑職看,明軍的攻擊重點還是在沿海地區。”方光琛繼續分析道:“廣東近半失陷,東南鄭氏豈能坐視,必然會出兵爭利。不管鄭氏是否忠於明廷,他們只要出動,便足以使東南局勢更向有利明軍的方向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