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看《逆流伐清》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本書既然是以伐清為題,現已接近尾聲,寫得慢一點,爭取不爛尾。另外,新書《血路救贖》已上傳,書號:.。敬請朋友們繼續支援鼓勵,並祝朋友們五一節快樂。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韃虜已經沒有未來,或者說是沒有了未來的希望。一次內部分裂無疑又使其滅亡的程序大大加快,而東北生存環境的惡劣同樣也是韃虜的困難。重新被打回漁獵狀態的建奴,如今也只能苟延殘喘,數著日子過活了。
卓布泰和達福引兵竄向寧古塔,遼東失地便在明軍的武裝遊行中陸續光復。瀋陽、撫順、鐵嶺、本溪、寬甸,再加上朝鮮,明軍依據這些要點,形成了對建州衛的包圍之勢。
到了暫時停止戰略進攻,先經營一下遼東的時候了。朱永興心中不願,但情勢使然。明軍越向內陸推進,面臨的困難便越大,消耗的物資、需要的後勤人員都要大量增加,這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要知道,當時的東北確確實實是北大荒。連後世的吉林省會長春,現在連城的樣子都沒有。歷史上是兩百年後才建築木板城垣,有了長春這個名字的。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韃虜達到了喘息休養的目的呢?如果知道明軍下面的計劃。再看雙方的形勢,以及明廷的財政緊張逐步緩解,便知道不是這麼簡單。
從明軍征戰的歷史,可以明顯看出其對水師的依賴,無論是迂迴登陸、襲擾牽制,還是物資運輸,水路和船隻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遼東戰事也是如此。渤海、遼河、鴨綠江,都是明軍運輸人員物資的重要路線。而隨著戰場越來越向內陸深入。後勤壓力也大為增加,運輸由水路變成陸路,這需要更大的投入,需要更多的人力。
當然。困難是能夠克服的,可這並不是明軍暫時進入休整的主要原因,而是明軍有著更好的辦法。步兵堅韌、戰陣嚴密、火力強大,這是明軍的優勢。而騎兵數量少,機動效能差,也是明軍的一個劣勢,但這種情況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得到解決。
邊市互易,看似公平交換,但由於蒙古諸部的商品單一。只是牲畜和皮毛,便處於很被動,很吃虧的境地。明國的商品多種多樣。更有鏡子、絲絹等奢侈品,在邊貿中大獲其利。要知道,現在的邊市,巴掌大的一塊圓鏡子,竟然要換兩三匹馬,半人高的穿衣鏡則要數十匹。
當然。奢侈品也只有那些蒙古的上層人物才用得起,但其他眾多商品依然給明國換來了大量的馬匹牛羊。再加上察哈爾部的暫時結盟。明軍中戰馬的數量得以大量增加。
就算驃騎兵訓練週期長,對戰馬和騎術要求高,可龍騎兵卻是很容易擴充。因為,對戰馬的要求不高,且只要火槍兵學會騎馬,便可劃歸龍騎兵,很簡單的要求。
也就是說,明軍以後在東北的作戰將以騎兵為主。一千驃騎兵、三千龍騎兵、一千車營炮、輜兵,每五千人為一個作戰集團,編制為騎兵旅;四千步兵、五百騎兵、一千車營炮、輜兵,編制為混成旅。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的休整重組的時間內,東北軍區計劃組建至少三個騎兵旅,六個混成旅,作為消滅韃虜的攻擊兵力。
兩三個月後,也就是秋天,或者秋冬交接之際,明軍將再大舉出動,最低的目的也要把韃虜趕出建州,迫使其再度北遷。沒房、沒糧、缺衣少物,這個冬天對於建奴來說,註定是要寒澈入骨了。
而十幾萬明軍除了休整、重組、訓練外,還將修蓋大量的房屋,全部有火炕,一部分作為營房,以便讓士兵舒舒服服地度過寒冬,一部分則是為退伍軍人安家和新移民的到來作準備。
按照東北的建設計劃,村落之間相隔最多十五里,每村至少二十戶;三十里之內要有大集鎮,每鎮至少百戶人家。先是沿著交通線,以後將不斷拓展道路;先是點、線的分佈,然後再是擴充套件到面。在推出前所未有的優惠政策之後,明廷又準備在東北進行大量的投入,首先把遼東建設起來,作為東北軍區堅強的後盾。
邊打仗邊經營,或者說是邊經營邊擴張,一直是朱永興的發展思路之一。出塞千里,封狼居胥,固然壯哉,卻少了其後穩固佔領的手段。而這種佔一地穩一地固一地的作法,雖然看著慢,但卻紮實可靠。
戰略攻勢已經不可逆轉,緩緩勁,蓄蓄力,再出猛拳,對韃虜來說,也並沒有得到多少恢復的時間。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