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的。但僅僅是想法而已,直到今天,我們各自有了自己的家,但我們仍舊是最真摯的朋友,相互間都有著一份牽掛。
我的故事講完了。說真的,50多歲的我第一次公開披露我這些人生經歷中的小插曲,還確實先鼓了鼓勇氣。但是當我寫出來後卻產生了兩種突出的感覺,第一個感覺是美好、甜蜜,這種回憶原來是一種享受,好像突然間意識到“我也從青春期走過”。第二種感覺是青春期的心靈躁動是如此正常,如此平常又如此美妙。我相信我不是“個別”,不是“另類”,現在正在為孩子的青春期而困惑的爸爸媽媽們,我相信在絕大多數人的心靈深處也為自己曾經有過的青春期保留著一個小小的角落。學學我,把它挖掘出來仔細地品味一下,一定有助於你對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夠平心靜氣地接受今天的孩子們,尤其是當老師既神秘又氣憤地告訴您,“您的孩子和某異性同學好”的時候,您能夠冷靜地,心平氣和地面對現實,才不至於人為地擴大和孩子的間距。與孩子感情間距越短,才越有機會走進孩子心中,也就越能尋求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接受利於疏導,而拒絕是自設障礙。
再說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從哲學上來講,思想、理念屬於意識範疇,要源於客觀實際。中國封建社會的“父為子綱”,“棒打出孝子”顯然不符合今天社會發展的實際了,更新教育觀念是為人師、為人父、為人母者的當務之急。傳統觀念不可全棄,但固守傳統也行不通。有許多家長自認為“我已經夠民主了”,“我已經很寬鬆了”,但殊不知,沒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導,所謂民主、所謂寬鬆反而成了無原則的溺愛。2004年6月13日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節目——手、足、情,說的是某大學老師給學生留的暑假作業是回去給父母洗腳。首先我認為這個創意是好的,因為父母們經常在抱怨孩子不懂親情,不體諒父母,不會關心他人。這不是給孩子們一個糾正自我的機會嗎?真去做了的孩子很有感觸,可是在演播室現場就有家長不屑地表示:“洗哪門子腳啊?有那時間讓他學習,寫作業好不好!”我很為這樣的家長悲哀,看起來為子女的這種“無私”其實內含著潛在的危險。孝道本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現在卻要當作一種新理念來弘揚了。
在現代教育理念中特別強調“平等”和“欣賞”。“平等”顯然是對中國傳統教育的挑戰,講的是孩子與師長在人格上的平等。這種觀念是現代的,是進步的,是正確的,是絕對應該提倡的。無論作為老師還是家長,那種居高臨下地管教孩子的方式確實應該擯棄,但如何理解“平等”二字的內涵卻是我們在接受的過程中需要認真思考和探討的。如果把這種教育理念表面化,形式化了,不見得有好的效果。我就曾親耳聽到學生的議論:“還說和老師平等呢,她們能穿高跟鞋,不讓我們穿,他們能換著樣穿衣服,我們只能穿校服……”這就是孩子對平等的理解。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低聲下氣,無原則的遷就,自稱已經“丟掉了父母的尊嚴”,這也叫平等嗎?據說有的學校提出“和學生談話請學生先坐下”、“上課遲到了不用喊報告進教室”,從形式上來講這些都不能算錯,但這樣的做法就能真正體現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嗎?我看未必。
28屆雅典奧運會網球金牌得主孫甜甜的媽媽說:“別人家都是父母騎腳踏車帶著孩子,我不這樣,甜甜8歲以前我總喜歡騎著腳踏車,讓她在後面撒丫子跑,我問她累不累,她說不累。”這位“狠心”的母親為培養孫甜甜的奔跑速度打下了最早的基礎。你能說這對母女不平等嗎?能說媽媽對女兒不尊重嗎?
所以教育上的平等、尊重,需要我們這些育人者用心去體驗,懂得它的真諦才能實現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欣賞教育”是當今教育專家們在極力宣傳和推廣的一種教育理念。我不記得哪位專家說過:“中國的家長,食指特別發達,總是用食指指點、指責、指揮著孩子,而西方一些國家的父母,拇指總是特別發達,經常是伸出拇指讚揚孩子。”我真佩服最早發現問題,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實在是太逼真、太形象了。我給許多家長傳達這個看法時,家長都非常認可,承認自己即使手的食指沒有伸出來,腦子裡、意識中的食指也在充分發揮著同樣的功能。要說從家長的心態來講,誰不願意誇自己的孩子啊?可是有的是“沒的誇”,有的是“不敢誇”。據我分析,說“沒的誇”的一來不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二來對孩子要求太苛刻;“不敢誇”的是不瞭解孩子的心態,誇大了批評、指責的作用。
我很贊同欣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