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2 / 4)

口飯吃而已,這些人自然沒有什麼文化,而朱瞻基開設學堂的目的,正是為了給這些太監們掃盲。

可他不會想到,這次文化啟蒙運動不但掃掉了太監們的文盲,也掃掉了阻擋他們進入政壇的最後一道障礙。

要知道,當一個壞人並不難,但要做一個壞到極點的極品壞人是很難的。沒有文化的壞人乾點小偷小摸,攔路搶劫之類的勾當,最多隻能騷擾騷擾自己家的鄰居老百姓,而讀過書的壞人卻可以禍國殃民,危害四方。

從事情的後續發展來看,朱瞻基的這一舉措確實也培養了不少極品壞人。

很多人認為,朱瞻基的這一措施確實是錯誤的,但其本意不過是要這些太監們學點文化,並沒有什麼其他的企圖。

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不是,在我看來,朱瞻基是故意的,從法律上來解釋,就是明知其行為會導致太監參權的結果,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這位皇帝厚道,卻不蠢,他的這一舉措帶有政治目的。

而要揭示他這一行為背後的秘密,就必須引出我們下面的一個話題:

太監是怎樣煉成的。

【太監是怎樣煉成的】

先要說明,這個話題與生理方面無關,也不探究那要人命的一刀,只談談這個特殊的群體,及其參與政治的真正原因。

太監這個名詞大家都十分熟悉,而且大多數人還會在這個稱呼前面加個死字,罵起人來十分提神,且通俗易懂。

實際上在明代,要想混到太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謂太監是宦官的首領,不是誰都有資格被稱為太監的。

別說太監,就是想當普通宦官也很不容易,在明朝,宦官可是個搶手的工作。

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混碗飯吃是不容易的,就算你有勇氣挨那一刀,還要有運氣進宮才行,不要以為當宦官那麼簡單,也是要經過挑選面試的。官方的閹割場所只閹割那些已經經過挑選的人。說句寒摻話,要是人家看不上,你連被閹的資格都沒有。

在明代經常有人在未經官方允許的情況下自行閹割,然後跑到北京去當太監。他們中間有很多人沒有被挑中,回家了此一生,當然,也有成功者(如鼎鼎大名的魏忠賢)。

到了明朝中期,由於想當宦官的人太多,很多有志於投身宦官事業的人沒有被官方處理的機會,便以大無畏的勇氣自行了斷子孫根,可到後來又沒能進宮。他們不能成家立業,只能到處遊蕩,這些人自然成為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後期的明朝政府曾經頒佈了一條十分特別的法令:

嚴禁自行閹割!

對此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奇妙的世界。

明代宦官有很多級別,剛進宮時只能當典簿、長隨、奉御,如果表現良好,就能被升遷為監丞,監丞再往上升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就是聞名遐邇的太監。

可見,要想幹到太監實在不容易啊。

宦官有專門的機構,共二十四個衙門,分別有十二監、四局、八司,其最高統領宦官才能被稱作太監,這二十四個衙門各有分工,不但處理宮中事務,還要處理部分政務。

事實上,在這些宦官衙門中,也有冷熱輕重之分,重者權傾天下,輕者輕如鴻毛。一個剛入宮的宦官要想出頭,先要看他被分在哪個部門。

如果你被分在了司禮監或是御馬監,那就先恭喜了,你的太監前途將一片光明,繼續努力下去,光宗耀祖或是遺臭萬年都是有可能的。

因為這兩個監局是權力最大的太監機構,司禮監就是專門掌管內外章奏的,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我們前面說過,皇帝把票擬的權力給了內閣,自己保留了批紅權。

而到了明宣宗時候,由於檔案太多,朱瞻基自己也沒有時間看完,便會讓司禮監的人按照票擬的內容抄下來,代理自己行使批紅的權力。

這個為皇帝代筆的人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司禮監秉筆太監。

於是,天下唯一可以壓制內閣票擬權的批紅權就落在了秉筆太監的手中。

到了明朝後期,皇帝不管朝政,某些太監便會自作主張,亂髮旨意,下面的官想告狀也告不了。因為你告狀的奏章最多隻能告到皇帝那裡,可代皇帝批閱奏章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要告的人,那你這狀能告下來嗎?

由此可見,秉筆太監實在位高權重。

但是這位秉筆太監卻還不是權力最大的太監,在他的上頭還有一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