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的那個人叫張居正,沒有看懂的那個人叫海瑞。
四百年後,有一個年輕人看到了這句話,佩服得五體投地,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行為準則,並據此改名——陶行知。
【不祥的預兆】
領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談理論和哲學,因為殘酷的現實讓他明白,光憑說教和四書五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讓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槍。
懷揣著這種理念,王守仁即將迎來自己人生中最為艱難的考驗。
對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納悶,既不經看,也不經打,如此的一群廢物,怎麼就敢如此囂張搞規模經營呢,而在訊問土匪時,他終於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寧王朱宸濠。
毫無疑問,這些土匪的背後或多或少地有著朱宸濠的影子,身為一個藩王,卻去和強盜打成一片,總不能理解為深入群眾吧。
知縣拉關係是想升知府,侍郎拉關係是想當尚書,藩王拉關係是想……
於是王守仁很快找到了答案,唯一的可能的答案。
問題嚴重了,他立刻跑去找孫燧。
孫燧,時任江西巡撫,浙江餘姚人,不但是王守仁的老鄉,也是他同朝為官最好的朋友。
當時的王守仁只是江西南部(贛南)巡撫,且主要任務就是剿匪,這麼大的事情,他沒法拍板當家,只能找孫燧。
然而當他跑到巡撫衙門,找到孫燧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完這件事情後,卻只換來了一個奇怪的反應。
孫燧是苦笑著聽他說完的,然後他嘆了一口氣,只說了一句話:
“兄臺你現在才知道?”
這下輪到王守仁傻眼了。
正德十年(1515)十月,河南佈政史孫燧接到了一份命令,中央決定提升他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孫燧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後面還有一個任命——派江西巡撫。
江西,對當時的朝中官員來說,是一個死亡之地。
就在幾年前,江西巡撫王哲光榮上任,可沒多久,他竟突然離奇死亡了,朝廷派董傑接替他的位置,才過了八個月,董傑兄也死了,死得不明不白,後任的兩位巡撫還沒幹到一年,就自動收拾包裹回來了,寧可不做官,也不在那裡住。
其中奧妙朝廷的高階官員都心知肚明,卻不出聲。
收了人家的錢,自然不好出聲。
可是江西不能沒有人去,也不知是哪位仁兄和孫燧有仇,竟然推薦了他。孫燧就這樣被推到了懸崖邊上。
然而孫燧回答:“我去!”
他叫來了自己的妻子,跟他交待自己的後事,妻子嚇得不行,問他是怎麼回事。孫燧只是嘆氣說道:
“這次我要死在那裡了。”
“既然如此,那咱不當這個官,不去還不行嗎?”
“國家有難,自應挺身而出,以死報國,怎能推辭!”孫燧義正言辭地這樣回答。
他遣散了所有的下人,安置好家人,告別妻子,帶著兩個書童,就此踏上不歸路。
到江西后,他卻十分意外地受到了寧王的熱烈歡迎,送錢送物不說,還時常上門探訪,可謂熱情之至。
但孫燧拒絕了,他還了禮物,謝絕探訪。這是因為他很明白,拿了人家的東西,就要給人家辦事。而寧王要辦的事情叫做謀反,現在收了東西,將來是要拿腦袋去還的。
然而之後不久,他就發現身邊的人都在監視著自己,無論他幹什麼事情,寧王總是會預先知道,有時還會故意將他在某些秘密場合說過的話透露出來。甚至他的住處也時常有可疑人員出沒。
面對這一切,孫燧並沒有屈服,他依然毫無畏懼地留在了這裡。
因為留在這裡,是他的職責。
看著這麼個軟硬不吃的傢伙,寧王十分頭疼,無奈之下只能出暗招,他派人給孫燧送去了四件東西——棗、梨、姜、芥。
看到這些東西的孫燧笑了,他知道了寧王的意思——早離疆界。
之後的事情就出乎寧王的意料了,孫燧十分大方地吃掉了這些特殊的“禮品”,卻一點也不動窩。
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孫燧獨自堅持了四年,而現在,他終於有了一個戰友——王守仁。
可這二位一合計,才發現他們根本沒有勝算,說起來兩人都是巡撫,卻都是空架子,王守仁手上也沒有兵,因為明代規定,巡撫並無兵權,需經過中央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