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就是豐臣秀吉。
具體說來,是日本的頭頭豐臣秀吉在北九州的荒野上修了一座城池。
這實在是一條太不起眼的新聞,所以很快它也被埋入了紙堆。
順便說一句,豐臣秀吉修建的那座城池現在還在,而且還比較有名——名古屋。
今天的名古屋是日本的重要城市,關西地區的經濟交通中心,但在當時,修建這座城池,只有一個緣由。
當這座城池建好的時候,站在城樓的最高點,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地點——朝鮮海峽。
這是兩條看起來毫無關聯的資訊,所以無人關注,但當它們聯絡到一起的時候,事情已經不可挽回。
萬曆二十年(1592)五月二十四日,水落石出。
五月二十六日,遼東巡撫緊急奏報:
“急報!前日(二十四日),倭賊自釜山登陸,進攻朝鮮,陸軍五萬餘人,指揮官小西行長,水軍一萬餘人,指揮官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水陸並進,已攻克尚州,現向王京(漢城)挺進,餘者待查。”
六月十三日,遼東巡撫急報:
“急報!已探明,倭軍此次進犯,分九軍,人數共計十五萬八千七百餘人,傾國而來,倭軍第一軍小西行長,第二軍加藤清正,第三軍黑田長政已於昨日(十二日)分三路進逼王京,朝軍望風而逃,王京失陷。朝鮮國王李昖逃亡平壤,餘者待查。”
七月五日,遼東巡撫急報:
“十萬火急!七月三日,倭軍繼續挺進,抵近平壤,朝軍守將畏敵貪生,開啟城門後逃之夭夭,平壤已失陷,朝鮮國王李昖逃往義州。”
七月十六日,兵部尚書石星奏報:
“自倭賊入侵之日起,至今僅兩月,朝鮮全境八道已失七道,僅有全羅道幸保。朝軍守將無能,士兵毫無戰力,一觸即潰,四散而逃,現倭軍已進抵江(鴨綠江)邊,是否派軍入朝作戰,望儘早定奪。”
最危急的時刻到了。
第十三章 野心的開始
答案已經揭曉,原因卻發生在七年之前。
萬曆十三年(1585),當萬曆兄步行拉練到天壇的時候,幾千裡外的日本正在鬧騰一件大事。
豐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日本天皇的冊封,成為了日本的最高官員——關白(相當於丞相),長達二百餘年的戰國時代終於結束了。
日本是一個比較喜歡折騰的國家,天皇是掛名的,說話算數的是幕府的將軍,換句話說,是手裡有兵的人。但自1467年起,由於內部胡搞亂搞,將軍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這下子熱鬧了。
日本的管理體制,天皇下面是將軍,將軍下面是大名,也就是各地的諸侯,既然天皇沒屁用,將軍又過了期,就輪到大名說話了。
所謂大名,也沒個譜,在那年頭,只要你有兵有地盤,就是大名,日本國家不大,鬧事的人卻多,轉瞬之間冒出來幾十個大名,個個有名有姓,佔山為王,什麼羽前羽後,越前越後,土佐中國,上總下總(全都是日本地名),看起來好似廣闊,其實許多地方也就是個縣城。
說句寒酸話,日本歷史中大書特書的所謂戰國時代,也就是幾十個縣長(個別還是鄉長)打來打去的歷史,更諷刺的是,最後統一縣長們的,竟然是個農民。
豐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本來在鄉下種地,後來種不下去了,就出去做小生意,正好到處打仗,他就去參了軍,在縣長大名織田信長的手下混碗飯吃。
偏巧這人種地做生意都不行,打仗謀略倒是一把好手,從小兵幹起,步兵隊長,步兵大隊長,家老,部將,一級級地升,最後成為了織田縣長的第一親信,由於這人長得很醜,和猿猴有幾分神似,所以織田縣長給他取了個外號——猴子。
當時織田縣長已經統一了大半個日本,如無意外,等到其他縣長們被解決完,織田兄去當將軍,猴子兄應該也能混個縣長乾乾。
可是猴子的運氣實在太好,1582年,織田縣長在寺廟休息的時候,被一個叫明智光秀的手下給幹掉了,據說是因為當晚織田縣長嫌送上來的魚臭,把明智鄉長給罵了一頓,於是鄉長一怒之下,把縣長幹掉了(就為這麼個破事,心理實在太過陰暗)。日本史稱“本能寺之變”。
此時木下藤吉郎已經改名了,他先改叫木下秀吉,現在叫羽柴秀吉(最後又改成豐臣秀吉),日本人的觀念是有奶就是娘,改個把名字那是家常便飯,不用奇怪。
這位羽柴鄉長正在攻擊中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