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沒有詳寫張居正一生中那些為人津津樂道的情節,比如整頓官場,比如懲辦貪官,比如他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再比如他也曾嚴辭拒收過賄賂,制止過親屬的腐化行為,在我看來,這些情節並不重要。
只有當你知道,他是一個正常人,有正常的慾望,有自己的小算盤,有過猶豫和掙扎,有過貪婪和汙點,你才能明白,那個不顧一切,頂住壓力堅持改革的張居正,到底有多麼的偉大。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迴百轉,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第十一章 千古,唯此一人
【愛與恨的邊緣】
萬曆五年(1577)的奪情事件結束了,張居正獲得了徹底的勝利,事實證明,以眼前這些小嘍羅的實力,是動不了張大哥分毫的,自打嚴嵩、徐階、高拱這批高水平選手退役後,江湖人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張居正對此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所以他越發有恃無恐,推行自己的政令,誰不聽話就滅了誰,自從趕走高拱後,內閣中只剩他一人,為體現民主風格,他又陸續提拔幾人入閣,先是呂調陽,然後是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當然了,這幾位仁兄雖然籍貫不同,愛好不同,高矮胖瘦長相各異,但對於張居正而言,他們是同一類人——跑腿的,有著共同的優點——聽話。
但後來的事實發展證明,對於這四個人,他還是看走了眼,至少看錯了一個。
除了工作上獨斷專行外,張居正還常常對人說這樣一句話:我非相。
這句話看上去十分謙虛,表明我張居正不是宰相。但很不幸的是,這句謙虛的話還有下半句:乃攝也。
綜合起來,這就是一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話:
我不是宰相,而是攝政。
所謂攝政,就是代替皇帝行使職權的人,對張居正而言,宰相已經是小兒科了,只有攝政才夠風光。一個平民竟然如此風光,如果當年廢除宰相的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活過來。
但張居正明顯是不怕詐屍的,他受之無愧,並在家裡掛上了這樣一副對聯:
〖日月共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這副對聯用黃金打造,十分氣派,但要換在以前,這是個要人命的東西。因為所謂太嶽,就是張居正的字,而眾所周知,對聯的下半句要高於上半句,如此一來,張居正就比皇帝更牛了。
而牛人張居正非但沒有拒收,還堂而皇之地裱起來,就差貼在門口當春聯用了。
但一個人天下無敵太久,老天爺也會不滿的,畢竟他老人家喜歡熱鬧,於是在冥冥之中,他給張居正找來了兩個敵人,一個是他的上級,一個是他的下屬。
張居正的上級,就是皇帝。
說起這二位的關係,實在是錯綜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綜合說來,這是一個由愛生恨的故事。
萬曆皇帝朱翊鈞,嘉靖四十二年(1563)出生,是隆慶皇帝的第三個兒子,這位仁兄運氣很好,六歲就立了太子,四年後又死了爹,直接當了皇帝,比起他那位連個太子名分都沒有,提心吊膽當了三十多年王爺的爹來,強得不是一星半點。
而如果仔細分析他的履歷,你就會發現,這位被譽為明代第一懶人的皇帝,實際上曾是一個無比聰明勤奮的人。
萬曆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從小認字很早,而且很懂事,雖然不用他幫家裡做飯,打洗腳水,但他也知道父親死得早,母親一個人不容易,要想維持住這個家,就得靠張先生。
這是他的母親告訴他的,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他對此深信不疑。
他和張先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在父親剛死的時候,他還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十分危急的時刻,萬惡的高老頭(高拱同志)欺負他年紀小,他媽又是個寡婦,準備把他的皇位奪走,讓他下崗走人,關鍵時刻,張先生出現了,這位蓋世英雄拯救了他們母子,並趕走了邪惡的高老頭,在偉大的張先生的幫助下,好人戰勝了壞人,世界再次恢復了和平。
這大概就是萬曆對張居正的第一印象,而此後母親的種種言行也加深了他對張先生的好感。
由於父親死得早,他的小學教育基本上是由張居正完成的,這位首輔大人可謂多才多藝,除了處理政務外,對他的學習也絲毫不放鬆,閒來無事還編了一本書,叫做《帝鑑圖書》。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今天搞一個優秀少兒圖書評選,這本書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