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總兵,大致相當於山西省軍區司令員,握有重兵,位高權重。而這一年,李如松剛滿三十四歲。
這是一個破紀錄的任命,要知道,一般人三十多歲混到個千戶,就已經算是很快了。所以不久之後,給事中黃道瞻就向皇帝上書,說李如松年級輕輕,身居高位,而且和他爹都手握兵權,實在不應該。
客觀地說,這是一個很有理的彈劾理由,但事實證明,有理比不上有後臺。內閣首輔申時行立刻站了出來,保了李如松,最後此事也不了了之。
李如松的好運似乎沒有盡頭,萬曆十五年(1587),他又被任命為宣府總兵,鎮守明朝四大要地之一,成為了朝廷的實權派。
一般說來,像李如松這類的高幹子弟,表現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特低調,特謙虛,比普通人還能裝孫子;另一種是特狂妄,特囂張,好像天地之間都容不下,不幸的是,李如松正好是後一種。
根據各種史料記載,這人從小就狂得沒邊,很有點武將之風——打人從來不找藉口,就沒見他瞧得上誰,因為這人太狂,還曾鬧出過一件大事。
他在鎮守宣府的時候,有一次外出參加操練,正碰上了巡撫許守謙,見面也不打招呼,二話不說,自發自覺地坐到了許巡撫的身邊。
大家都傻了眼。
因為李如松雖然是總兵,這位許巡撫卻也是當地最高地方長官,而按照明朝的規矩,以文制武,文官的身份要高於武將。李公子卻仗勢欺人,看巡撫大人不順眼,非要搞特殊化。
許守謙臉色大變,青一陣白一陣,又不好太發作,他的下屬,參政王學書卻看不過去了,上前就勸,希望這位李總兵給點面子,坐到一邊去,讓巡撫好下臺。
李總兵估計是囂張慣了,坐著不動窩,看著王學書也不說話,那意思是老子就不走,你能把我怎麼樣?
很巧,王參政也是個直人,於是他發火了。
王參政二話不說,捲起袖子上前一步,就準備拉他起來。
這下子可是惹了大禍,李如松豈肯吃虧,看著對方上來,把凳子踢開就準備上去幹仗,好歹是被人拉住了。
許巡撫是個老實人,受了侮辱倒也沒說啥,御史王之棟卻想走胡宗憲的老路,投機一把,便連夜上書,彈劾李如松驕橫無度,應予懲戒。
事實證明,幹御史告狀這行,除了膽大手黑,還得看後臺。
奏疏上去之後,沒多久命令就下來了——王之棟無事生非,罰俸一年。
但在這個世界上,大致就沒有明代言官不敢幹的事情,王之棟倒下來,千千萬萬個王之棟站起來,大家一擁而上,紛紛彈劾李如松,說什麼的都有,輿論壓力甚大。
這麼多人,這麼多告狀信,就不是內閣能保得住的了,但耐人尋味的是,李如松卻還是安然無恙,毫髮無傷。大家就奇了怪了,內閣的人都是你家親戚不成?
後來個把太監透風出來,你們的奏疏,皇帝都是看過的。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最大的後臺在這裡。
說來也怪,萬曆對戚繼光、譚綸這種名將似乎興趣不大,卻單單喜歡李如松,把他看作帝國的武力支柱,對他十分欣賞,且刻意提拔,有他老人家做後臺,那自然是誰也告不動的了。
簡單說來,李如松是一個身居高位,卻不知謙遜,且囂張至極,到哪裡都討人嫌,碰誰得罪誰的狂妄傢伙。
但我們也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有狂妄資本的傢伙。
【李如松的實力】
萬曆二十年(1592),寧夏發生叛亂,萬曆雖然已經修養五年,且一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叛亂逐漸擴大,眼看不管是不行了,便下令出兵平叛。
戚繼光已經死了,李成梁又退了休,指揮官自然是李如松,於是萬曆命令,任命李如松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前去平叛。
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任命,所謂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並非是陝西一省的軍事長官,事實上,他帶領的,是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各省的援軍,也就是說,只要是平叛的部隊,統統都歸他管,不受地域限制,權力極大,類似於後來的督師,即所謂的平叛軍總司令。
而在以往,這種大軍團指揮官都由文官擔任,以武將身份就任提督的,李如松是第一個。
得到這一殊榮的李如松著實名不虛傳,到地方後一分鐘也不消停,就跟當地總督幹了起來,不服管,合理化建議也不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兵部尚書石星看不下去,先去信勸他收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