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他的位置,距離薩爾滸只有幾十裡。
作為一個文人,馬林沒有實踐經驗,但再沒經驗,也知道大禍就要臨頭。
關鍵時刻,馬林體現出了驚人的理論天賦,他將所部兩萬餘人分為三部,互相呼應,並且挖掘壕溝,加強防禦,等待著努爾哈赤的攻擊。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作為第一次上戰場的將軍,有如此表現,就算不錯了。
可是不錯是不夠的。
一天之後,努爾哈赤發動了攻擊。事實證明,馬林的部署給他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六萬多人打了半天,一點進展都沒有,努爾哈赤沒有辦法,竟然帶了一千親兵上陣衝鋒,才開啟突破口。
但馬林同志的表現也就到此為止了,畢竟他面對的,是三倍於他的敵人。而作為文人,他的觀念也有點問題,最後關頭拋下了兩個弟弟,自己先跑了。
北路馬林軍就此覆沒。
西路軍完了,北路軍也完了,這個訊息很快就傳遍了遼東。
但東路的劉綎卻對此毫不知情,因為他連路都沒找到。
劉綎的運氣相當不好(或者說是相當好),由於他的行軍道路比較偏,走後不久就迷了路,敵人沒找著他,當然,他也沒找到敵人。
但這種摸黑的遊戲沒能持續多久。努爾哈赤已經擦掉了刀上的血跡,開始專心尋找劉綎。
三月初四,他找到了。
此時,劉綎的兵力只有一萬餘人,是努爾哈赤的四分之一。勝負未戰已分。
然而還在山谷中轉悠的劉綎並沒有聽到震耳的衝殺聲,卻等來了一個使者,杜松的使者。
使者的目的只有一個:傳達杜松的命令,希望劉綎去與他會合。
此時,杜松已經死去,所以這個使者,是努爾哈赤派人假冒的。
但是劉綎並沒有上當,他當即回絕了使者的要求。
不過他回絕的理由,確實有點搞笑:
“我是總兵,杜松也是總兵,他憑什麼命令我!”
這下連假使者也急了,連說帶比劃,講了一堆好話,劉綎才最終同意,前去與杜松會師。
然後,他依據指引,來到了一個叫阿布達裡崗的地方,這裡距離赫圖阿拉只有幾十裡。
在這裡,他看見了杜松的旗幟和軍隊。
但當這支軍隊衝入佇列,發動攻擊時,他才知道自己上當了。
寡不敵眾、深陷重圍,必敗無疑,必死無疑。
但劉綎仍然鎮定地拔出了刀,開始奮戰。
之後的一切,史書上是這樣介紹的:
〖陣亂,綎中流矢,傷左臂,又戰,
復傷右臂、猶鏖戰不已,
內外斷絕,面中一刀,截去半頰,猶左右衝突,
手殲數十人而死。〗
用今天的話說,大致是這樣:
陣亂了,劉綎中箭,左臂負傷,繼續作戰。
在戰鬥中,他的右臂也負傷了,依然繼續奮戰。
身陷重圍無援,他的臉被刀砍掉了一半,依然繼續奮戰,左衝右殺。
最後,他殺死了數十人,戰死。
這就是一個身陷絕境的將領的最後記錄。
這是一段毫無感情,也無對話的文字,但在冷酷的文字背後,我聽了劉綎最後的遺言和呼喊:
寧戰而死,絕不投降!
劉綎戰死,東路軍覆滅。
現在,只剩下南路軍了。
南路軍的指揮官,是李如柏。
因為他的部隊速度太慢,走了幾天,才到達預定地點,此時其他三路軍已經全軍覆沒。
於是在坐等一天之後,他終於率領南路軍光榮回朝,除因跑得過快,自相踐踏死了點人外,毫髮無傷。
就軍事才能而言,他是四人之中最差的一個,但他的運氣卻實在很好,竟然能夠全身而退。
或許這一切,並不是因為運氣。
因為許多人都依稀記得,他是李成梁的兒子,而且他還曾經娶過一個女子,可這位女子偏偏就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女兒。
無論是運氣太好還是太早知道,反正他是回來了。
但在戰爭,尤其是敗仗中,活下來的人是可恥的,李如柏終究還是付出了代價。
回來後,他受到了言官的一致彈劾,而對於這樣一個獨自逃跑的人,所有人的態度都是一致的——鄙視。
偷生的李如柏終於受